一、青年时,总喜欢热闹
青年时,总喜欢热闹。害怕孤独。每当独处时,就觉得全世界都抛弃我了。
一定要跟别人在一起,因为我怕被世界落下。仿佛一定要热热闹闹的,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仿佛一定要在群体中,才能证明我不是孤独的。
热闹,自是极喜欢的。有时,又非常害怕繁华过后的落寞。青年时的我,最适一词“多愁善感”!人到中年,才知“愁滋味”。故而,想起一首辛弃疾的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古今皆同。中年时,辛弃疾因家国只恨而识尽愁滋味。生于太平盛世的我们,自是幸福的!然而,生活所扰,凡事所忧,亦需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
二、在读书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自信、理性、平和、乐观,这八个字是我一生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做到,“除了读书,没有其他办法,没有捷径”。
(一)在阅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本《三月,有人呼唤我的名字》,当我打开书,扑面而来的是两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我读到这本书里那么多诗之后,我才从乡土中走来的年轻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人,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成年人。
读书,让我认识了英国文坛三颗耀眼的文学新星------艾米莉 勃朗特三姐妹。其中夏洛蒂 勃朗特是三姐妹中最著名的一位。她写的《简爱》,让我走出了自卑,找到了自信。
读历史书籍,让我开始思考宏观的问题,让我拥有了除了家庭以外责任感的,并且开始拥有自己独立思维方式。
读唐浩民先生的《曾国藩》。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最复杂的人性,那里有让我尊敬的曾国藩,有让我气愤的曾国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国藩,也有摆不开、钻进了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让我对人、对人性开始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二)读书产生敬畏心和信仰心
书读得足够多了,才会更有创意,才会更自信,才会更有底气,才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
书读得多了,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依靠会更充实,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中会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也许读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
(三)读书,能看见世界
有一对老年夫妇,年过七旬,但都非常坦荡,岁月有些非常有力量和深度的东西沉淀在他们身上。
每日清晨,两人会在阳台读书、看报。迎着朝阳,闻着花香鸟语。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一人修剪花草,一人放声高歌。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自信、理性、平和、乐观,这一境界。他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在言谈举止中让人感受到了。
有时,我会想:他们的生命就真的没有风浪和矛盾吗?
细细想来,生命的一种常见的矛盾:当你追求极致时,你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反方向的极致。也就是说,当我们追求成功时,也会物极必反地走向失败。我们需要带着自信、理性前行,用平和、乐观地心态面对一切风浪,化解所有矛盾。
这一切,要做到谈何容易呢?
因为挑战自我,意味着跳出舒适区。惰性使然,让我们喜欢活在舒适区,把挑战降到一个很小的、自己能掌控的程度,但也因此,我们生命体验的深度和完整度,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读书,能够在我们的内心掀起一场风暴。这场风暴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伤害自己,它会变成生命力和创造力。最美的风景,总是和风暴连在一起。
读书,让我们能看见世界。读书,让我们看到最美的风景。
(四)读书,能拥有一颗豁达的心
蔡康永虽然在台湾长大,但是总会说自己出生在上海,父辈都是老派的上海人。他曾说过,他们那一辈的上海人都非常看重家教。
有一次,他到母亲的一个朋友家做客。
那家家境特别殷实,用餐时有一道菜是鱼翅。蔡康永说那是他第一次吃鱼翅,不知道是什么,只是觉得很好吃。
于是就问女主人是什么这么好吃?女主人温和地笑着答道:“这是粉丝。如果觉得好吃,可以再多吃一些。”
后来他当然知道了那是价值不菲的鱼翅,同时也明白了那个善意谎言背后的用心。朋友家的万卷藏书,温和从容,悠然典雅,深深地印在了记忆里。
那温和的笑,像极了读过书的温柔。读书,能让我们温柔看世间,为他人留一份体面和舒适的豁达之心,是待客之道,也是做人之本。
读书,能拥有一颗豁达的心。
读书,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余生,愿我们都能温柔的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