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取自“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意为“管中窥语,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前言
常听教语文的老师说,现在呀,语文太难教了,老师累得要死,学生死学不会;也常听不少家长朋友说,语文太难学了,成绩不算高,孩子不愿学,家长辅导无从着手。都说语文难,难学、难教,究竟语文难在何处呢?
其三,难在积累众。古时,有一孕妇见一秀才苦思冥想、抓耳挠腮,久久不得下笔。孕妇云:“写文章比女人生孩子还难么?”秀才听闻,一声长叹,曰:“女人生孩子是肚里有,秀才写文章难在腹中无。”一则笑话,道出了语文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现在中学生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积累呢?
首先,现代汉语中的字词的音、形、义。这一基础内容不仅在试卷上占分达4-6分(保守估算),它还是阅读、写作的根基。不明其义,如何准确表达?不明其义,如何创作出于已于人心境相符的文字。字词的音、形常考对象是常用汉字3500字,其中大部分汉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即小学生语文课本的一类字、二类字。绝大多数已经学过的内容,它还能难到哪儿去?我想难就难在汉字是音义的结合体,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其读音和意义均可能发生变化,难在汉字有无穷变化的词语组合。一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穷无尽,当然难了。解决方案:纠错本(错题本)是较好的方法之一。整理后,依据马斯洛遗忘(记忆)曲线(规律),定期回顾复习即可。
其次,古诗文默写填空。分两类,一类是上下句默写;二类是理解性默写。第一类的学习关键是识记;第二类的学习关键是理解。
解决方案:
1.勤奋是根本。对于古诗文必背篇目(2011年课标规定有61篇(首)必考),务必听从老师的要求,背熟记劳默对,来不得一点含糊,偷懒是大忌,惰性是敌人。
2.理解是关键。古文相对古诗而言,稍显简单些。因为在背默中,无论是何种情况下的背默形式中,常考的都文言文中的重点句,以及文中显得独特(独一无二)的句子。如文中优美的描写句、凝练的点题句、富含哲理的议论句……又如全文都在叙事,突然于文中呈现一个优美且工整的描写句,亦或是一大段文字的写景,却于中间出现一个作者议论感叹的句子,毫无疑问,它们当然就是常考重点了。同时此类句子一般也会是老师在课堂讲解学习的重点。而古诗呢,紧扣一个大致写作结构来理解会解决很多问题。诗歌的写作结构一般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景或叙事,后半部分抒情或议论。我们便很容易在相应的位置找到相应的内容,理解默写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3.细心最重要。默写填空考查,说到根子上,考查的是字形,即使会背、也能理解,但一提笔就是错别字,说破天也没用。据我分析,大部分在会背能理解的基础上出现的错误原因无非三种:(1)学习时漫不经心,考试时不以为然。凡字词书写大多想当然,总是“觉得”会了,临到考试,脑子里就像打仗,因为同音汉字太多了。(2)笔下误。这是不少孩子和家长经常会挂在口头上的错因分析。但在我年来,这是借口,为基础知识学习的不牢固,理解不透彻而找的借口。(3)理解不精确。包括两种,一是未能精准的理解题干内容,想当然地回答。如“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景色,衬托作者孤寂心情的句子”,此题目的理解关键不是让回答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而是让学生回答景物描写的句子,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当然认为是让默写主题句。二是对句子含义内容理解不精准,如《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其中“归雁”一词中的“雁”在古代有“鸿雁传书”之意,大雁秋天向南飞,春天向北归,故而有此含义,而“燕”是报春的使者,了解了这些,“雁”再想写错,也就很难了;另外,本诗的主题是思乡,作者辞别家乡漂泊在外,因而不可能是落下的太阳之意,了解了这些,“洛”字想写错也不容易。
看到这里,大家还觉得语文难学吗?管中窥“语”,一家之言。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