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15-16年开始,社群运营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社群以方便沟通,易于情感维系,便于精准分层运营等优势受到很多运营同行的青睐。但真正把社群做好的寥寥无几,能够把社群玩的转的往往是来自电商、教育两个领域。今天我想聊聊自己对于社群运营的思考,就以自己曾经一次失败的社群运营谈起。
在15年中旬的时候,那个时候玩社群的已经很多了,但社群运营的效率普遍不高,效率不高是指社群玩法单一,社群运营转化价值低,死群率高,缺乏社群运营的工具等等。彼时,我在一家做职场交流社区的创业公司工作,那时候刚做运营不久,一切都是野路子,边做边摸索。当然,那段时间,我们也做了社群运营,整体来看,我认为是失败的,下面就先回顾一下整个过程,然后再分析下为何会失败。
背景
对于一个社区类的新产品来说,拉新是关键,我们尝试了很多拉新的方法,但效率低,成本高。然后尝试了以公众号作为中介桥梁,让用户先以低成本的方式关注公众号,再向APP转化,但公众号拉过来的用户多是沉默用户,调动不起来,转化率也很低。这个时候我们就想到了微信群,因为微信群可以比公众号更方便地聚集一批人,且沟通及时,能够形成好的交流氛围。
策略
因为我们主打职场社区,白领是我们的核心用户群体。我们就选择杭州所有白领聚集的园区、写字楼,以园区或写字楼的为单位组建微信群,然后通过地推的方式拉人入群。希望是一个月内,覆盖杭州主要园区和写字楼。
过程
建群,二维码导出打印,我们在微信群二维码下面还加了一句slogan“同在一栋楼,加群好交流”,下面还列了几个群的功能价值:交友、租房、拼车。然后就是找兼职在上下班时间到园区、写字楼下面发单页。线上会有人负责群的维护及转化。
结果
我们在两三周的时间里,建了四五百个微信群,累计群成员有四万左右。
其实单从结果来看,好像还不错,短时间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精准用户。但实际的运营结果是,这四万微信群用户转化到APP的很少,群活跃度也下降的很厉害,很快就有一个个广告群出现,大量的用户开始退群,后来多数群沦为死群或广告群,只有很少的群能像最初的设想一样,作为以工作地点为中心的交流群。
后来,我也反思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做的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目的不明确,目标没设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为产品拉新,不是建群。建群只是一个过程,一个渠道,一个手段。让目标用户加入微信群只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知晓我们的产品,第三个阶段是注册账号,成为我们产品的一个新用户。我们在做社群的过程中,其实只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都没完成。
另外,在这次社群运营初期,我们也没有定量化的目标,当时老板给的要求就是要快速覆盖尽可能多的写字楼、园区,把更多的人拉到微信群。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个量化目标,比如1个月时间1万精准新用户,那我们在做社群的时候就会更多考虑各个层级的转化,比如每个园区加群率达到10%,加群到注册的转化率为20%,那意味着我们要做5万的微信群,覆盖园区总人数要达到50万。然后基于此目标,找合适的园区,安排合适的人力和策略。
2、社群规则不明确,管理方式混乱。在建群的时候,随着人数不断加入,我们会发个公告,阐述建群目的以及群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很难落实到位。当一群素昧平生,也许没什么交集的人群,也不是为了一个特别明确的目的组成的一个社群,其实是很难管理的。另外,人员素质也良莠不齐,会发生很多之前没有预料的事情。比如进来之后疯狂发广告、发低俗内容、随意拉人进群、逐个加好友,还有群友之间的吵架,质疑建群者初衷等等。而由于群太多,管理者很难及时管理,导致很多群就因为这都些负面消息导致大批量人退群,群的价值也急转直下。
在群建立初始,应该引入一些话题将大家的交流范围引导到我们期望的方向,并通过潜伏的自己人把群的氛围带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对于质疑能够及时澄清,对于负面消息能够及时制止,对于破坏群规的用户要及时剔除。当然这样的方式,会占用群管理者很多的精力,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初期人均管理的群数量不要太多,而是需要将“良群率”尽可能维持在比较高的程度。然后随着每个群自初期的混乱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平稳期后可以接入更多的新群。
3、群用户运营不到位。说句实在话,当时还没有用户运营的概念。其实在建群初始大多数群里都能找到几个对这种建群形式表示感兴趣,对建群者的初衷表示认可,并且在群里发言比较积极的人。但我们并没有对这些人区别运营,也没有和这些人建立更深度的联系。
在一个群里,用户也是分层级的,大概分为管理者,活跃用户,沉默用户,流失用户四个层级,一个群里真的发言频繁的也许就十个左右,会有三四十个沉默用户,会看群里的聊天,偶尔说一句,还有很多就是流失用户,群消息屏蔽,几乎不看的。作为社群运营者,应该把活跃用户的价值放大,可以单独建立活跃用户群,给与一定的福利,赋予一定的权力,让他们成为各个群正向发展核心动力资源。对于沉默用户和流失用户要配以福利活动刺激,刺激他们的积极性。
4、实施无预演。我们在上线一个线上活动前通常会做内部测试,在这个过程中,从用户的角度去测试活动是否有逻辑问题,使用bug等等。但在这次社群运营中,我们没有进行内部预演,也没有小范围跑通全流程就开始了大范围推广,因此过程中上面说的几个问题都没有提前预料到,也没有能够及时解决。
其实做任何项目,都应提前识别风险,做好风险管控。而内部测试或预演便是预知风险的一种方式。《精益创业》中提到的最小化可行性模型在社群运营中也是适用的,我们应该小范围跑通一个完整的流程,优化细节后再去大范围推广,那样才能收获更大的成果。
回顾了一下自己在三年多前一次社群运营失败的经历,写了点自己对于社群运营的思考。如今社群运营已经有太多成功的案例和方法论了,甚至在很多公司,社群运营已经是常规配备了。
当然,我们在做社群运营的时候应该清楚地知道,社群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它一定指向某个具体的目的。不是所有的产品形态都适合采用社群的方式去运营,一定要基于自己的产品找到最适合的运营手段。跟其他运营手段一样,社群运营的过程也是不断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达到目的的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工具的使用,风险的管控以及持续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