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草根学者楚子
老学究楚子讲成语故事又跟大家见面了。
今天草根要带大家前往春秋时代,去领略晋楚争霸的那场世纪大战——城濮之战,这场大战不仅让历尽磨难的晋文公如愿登上春秋霸主之位,也使得强大的楚国北进中原的战略严重受阻。而且这场大战还产生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成语:“退避三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成语恰是中化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语言的一种凝炼的表现形式。
可以说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深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么成语“退避三舍”后面,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就让草根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成语“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如果要想弄清楚退避三舍成语的来历,就不得不提到与这个成语有关联的两个在春秋时期的重量级大佬——晋文公重耳,楚成王熊恽。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 -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
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自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等贤人实行通商宽农、任用贤良、赏罚分明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公元前632年于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使晋国成为中原第一强国,并且成为北拒北狄,西挡强秦,南阻楚国对中原的入侵,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芈姓,熊氏,名恽,出生于湖北广陵(今湖北荆州市),楚文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是楚国在位时间较长的楚王之一,也是楚国灭国最多的一位楚君,在位近50年,为楚庄王称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楚国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
公元前672年,弑杀其兄堵敖夺位。
楚成王即位后,布施仁德恩惠,与诸侯修好结盟,派人向周天子进贡来巩固王位,同时借周惠王之命,镇压夷越各族,大力开拓疆域,使楚国疆域扩展到千里之外。
楚成王在位时期,先后灭亡贰、谷、绞、弦、黄、英 、蒋、道、柏、房、轸、燮等国。齐桓公称霸时,楚成王屡次用兵中原与齐国争霸。
楚成王后来因忌惮齐桓公的兵威,不得已与齐国举行召陵之盟,暂时与中原诸侯和好休兵。后率军灭亡齐国的盟国弦国(今河南息县)、黄国(今河南民权东南)。 齐桓公作古之后,因宋襄公欲称霸中原。
楚军与宋军战于泓水,射伤意欲称霸的宋襄公,击败宋军,宋襄公在此役受伤而死 ,楚国军威大振,楚国自此称霸于中原。
城濮之战时,遭晋国打败,因此向中原发展受阻。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遭太子商臣(即后来的楚穆王)和太子太师潘崇合谋,逼迫其自杀,谥号成王。
一位叱咤风云、威震中原,卓有建树的君王,最后落到如此下场,让人唏嘘不已。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故事,就是在晋楚之间的一次大战中产生的。而这次大战史称“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后世认为晋楚城濮大战,由此拉开了晋楚百年争霸的大幕。也是晋文公即位后的第一次大战,此战晋国不仅准备充分,而且极为重视,由晋文公亲自挂帅,显然对这一战是志在必得,此战晋国不仅要教训欲称霸中原的楚国,晋文公还想借此战立威扬名于天下,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公元前634年左右,楚国势力强盛,企图北上,欲图称霸中原,是司马昭之心。北方强国晋国自晋文公上位以来,实力逐渐恢复。晋文公对楚国的图谋是心知肚明,于是先下手为强,与楚国一战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城濮之战其实是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在城濮所爆发的一场大战,最终晋国胜利。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宋国被楚军所围困而向晋国求救,晋国在争取到了齐国和秦国的支持后,决心救宋,与楚国进行交战。
战争打响后,有意思的是楚军一进攻,晋文公却不迎战,而是一反常态的命令晋军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对后退想不开,牢骚满腹的说道:“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只是个令尹,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晋文公向手下的将士们解释说:他这次撤退,为的是给楚成王还人情债,毕竟当年人家在自己落魄的时候收留过自己,自己也曾许诺过以这种方式报恩。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
晋文公接着说道,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果然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古时候以三十里为一舍,从陶丘一直退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静待楚军的到来,好进行决战。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担任三军总司令的令尹子玉却下令:楚军乘胜追击,紧随晋军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子玉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
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后才一交手,晋文公再次命令晋军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如果说晋军先前的后撤是为了信守承诺,为了报答楚成王礼遇之恩的话(当然,那也只是后来的文人骚客添油加醋的鬼话),那么晋军的这一次主动撤退,就完全是使出了诱敌深入的妙计。老谋深算的晋文公挖了一个大大的陷阱,让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楚军往里跳。
果然,楚军的三军主帅,令尹子玉骄傲自大,根本不把晋人放在眼里,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正好利用子玉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楚军主帅子玉也因骄傲轻敌,而付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俗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战败后因无法回国向成王交代,子玉于是自杀谢罪。
晋文公因城濮 一战成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楚国却因城濮一战的失利,导致北进中原的锋芒受到严重阻碍。楚国再次问鼎中原,要等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的时代了。
城濮一战不仅让晋文公一战成名,还产生了一个影响后世成语——退避三舍。
其实对于城濮之战,后来有专家多次进行的沙盘推演来看,晋文公主动后撤九十里,刚好到城濮就停了下来,是为了报恩,兑现承诺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这不过是《左传》的作者为了宣传代表中原文化的周礼的先进性,以此来反衬身处南方蛮夷之地的楚文化的野蛮落后、不懂礼数。
说晋文公退三舍之地的行为,是信守承诺,礼让三分。其目的就是刻意要把晋文公塑造成一个知礼守信的时代楷模!
从沙盘推演就可知,晋国早就在为与楚国一战作准备,楚国攻打宋国,晋国表面上是出面救援宋国。其实就是借救宋跟楚国进行一战。因为晋文公心里很清楚,一旦宋国被楚国攻陷,将直接威胁到晋国的安全。所谓为了信守承诺退避三舍的说法,漏洞百出,根本站不住脚。
为什么这样?因为这一战,对晋国来说是输不起的战争,晋国一旦被楚国打败,楚国将实现称霸中原的野心。
因此说,在国家利益上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晋文公在外流亡十几年,考虑问题滴水不漏,做事小心谨慎,想有所作为的欲望无比的强烈,在国家存亡的大是大非面前,他决不会为了所谓的报恩而拿国家利益当儿戏。
晋文公采用“退三舍”之计,先避开楚军的锋芒,使其骄纵轻敌,然后抓住彼竭我盈的机会,选择有利于晋国的城濮地区作为主战场,是为了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权。所谓的为了报恩、信守诺言而主动退避三舍,只有春秋时代的那些个文人骚客才有大把的闲工夫来扯淡。这只是为了给晋文公脸上贴金,而进行的锦上添花的点缀罢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晋文公在短短几年的执政,就让晋国成为春秋霸主,与他在外流亡十几年有很大的关系。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对楚军使出的退避三舍之计,既站在道义的制高点,获得了中原各诸侯国的盛赞,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迷惑了对手。可谓一箭双雕让后世几千年来津津乐道的妙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