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林少华先生描写自己读书写作的经历,我不禁回想起过往的自己。此时此刻,能用自己的文字书写着自己的心情,这当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而这一美好,应该感谢我在文字的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
记得小学时候同学写的作文每每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上朗读、同学们的名字每每出现在校刊的目录里,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但那时候的我似乎对作文并不感兴趣,而老师要求的日记也都是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下一天发生的事情,更好玩的是“流水账”中的错别字还比比皆是,总得母亲检查一遍才算勉强过关。这一点令身为文科拔尖生的父亲很是抓狂,因为语文从小到大都毫无悬念地拿第一的父亲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女儿会因为作文而愁眉苦脸。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中一年级也没有改善,似乎儿时的我对于语文真的是一窍不通。
转折出现在初中二年级,那时候我从私立学校转学回到了当时“声名狼藉”的中学,但幸运的是分到了最好的班级,遇见了最好的老师。语文,英语,数学三科的老师都非常鼓励我们进行发散思维和拓展学习,我想应该是这三科合力的作用让我突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开始看很多课外书,我甚至还在一个假期抄写了孔子整本的《论语》。那时的我并没有什么功利的想法,只是单纯想多了解一下书中多彩的世界,却没想到那时候的探索和尝试后来竟成为我最大的爱好,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与书为伴。
也是从那时候起,写日记不再是一种负担。那时候的我处于青春期,心理极度敏感。刚到了新的环境有太多的不适应无从诉说,所以只能诉诸笔端。渐渐地我发现日记是一种很好的记录生活的方式,于是这个习惯一直陪伴着我。
上学时候看过各种各样的书。曾在中学看过郭敬明,并沉迷于他45度角仰望天空的忧伤;曾在大学的时候看过莫言、看过严歌苓,于是对过往的年代渐渐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怀;曾在上班之后看过汪曾祺,发现原来枯燥乏味的生活背后竟然有那么多的乐趣……越长大越发现自己对书的依赖,看得书越多越发觉得自己认识的浅薄和思想的空白,写得文字越多越发现自己之前的幼稚和无知。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面对看不完的文章和学不完的新知,更加觉得自己应该更多地吸吮书中的精华,免于妄自菲薄,浅陋无比。于是,我决定静下心来,多读点作品以充盈生命,多写点文字以记录美好。很多年后,当我回望来时的路,相信我会感激现在的自己,有文字成为我的左膀右臂,人生的路上,会有更多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