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次交代,]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可算尽忠于国家了。”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无理地杀掉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又到了一国,又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于是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清白得很。”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解读】人生沉浮本是常事,但要做到宠辱不惊,却需要极高的修养境界。王阳明曾说:"不以落第为耻,而以落第动心为耻",正是此理。子文三度为相,三度去职,无论身居高位还是沦为布衣,皆能泰然处之。尤为难得的是,他在交接政务时,必详尽说明各项事务的症结所在、可能遇到的阻碍以及各方利害关系——这在今日职场中,依然是难能可贵的职业操守。
孔子评价人物极为审慎,子文仅得"忠"字,陈文子仅获"清"字,皆未许以"仁"德。盖因识人需观其久远,孔子与二人交往不深,难以判断其行事是出于天理本心,还是私欲驱使。即便如周公这般仁德典范,在摄政期间亦不免遭人诽谤,何况常人?可见修身立德之难,非一时一事可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