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的所有都是有意义的——《荣格心理学》读书会感悟

尼采对于这个人们对某些事情一无所知的世界,太多信任太过倚重,所以他敢于将自己的第二人格释放出来,并让它乱跑。如果不是他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这些世人太过轻信的话,他不会犯这个幼稚的错误,因为他是那样的聪明,对于这个世界有着很深刻的认知。他被一种迫切的希望所推动着,那便是他要找到能够分享自己的认识的人,他想找到那么能用新的价值观评价世界的人。

可是,尼采失望了,他找不到这样的人,他所能找到的是那些受到过教育的“伪君子”。

我开始意识到,除非你跟人们谈论他们知道的事情,否则注定无功而返。幼稚的、冲动的人并不明白,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谈论他们不懂得的事是一种赤裸裸的侮辱。除非这些幼稚的人是赫赫有名的作家、记者乃至诗人的时候,大家才会原谅这种冒犯。

只有有事实依据,才能同人建立沟通。

事实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绝对不会被人轻视。

我认识到,我所缺乏的恰恰是这些事实。在我的手中,任何事实都没有。以往很多时候,我的意识经常放任经验做主,这种感觉简直糟糕透了,就好像我穿过了一个满是钻石的山谷,但却无法说服别人相信我的经历,甚至连我自己都怀疑起来,因为我手中所拿的样本就是普通的岩石。

——《荣格心理学》


0923读书会

尼采不被当时的世人所接受,不被理解,是孤独的。

尼采最终患上了精神分裂,由家人照顾,他的文稿都是姐姐帮助整理的。

荣格在读尼采的作品时有着同样的体验和 顿悟,他很担心自己有同尼采一样的境遇,怕被孤立,怕有与尼采同样的结局。

荣格的确患上了精神分裂,但与尼采不同的是,荣格靠着自己的努力治愈了精神分裂症。

这一章的题目是《我害怕成为尼采第二》

怕就会离开,想要离开就离不开努力。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群体里,一个优秀的人,如何保护自己?一种是用拳脚功夫保护自己,或者说提升自己的专业度,或者有着特长,但这种容易遭到领导的嫉妒,因为这样的优秀会给别人带来威胁。一种是用道的活法来保护自己。什么是道的活法呢?有待学习和体悟。

荣格主张自性、整合,要守住边界和底线。

两位伙伴在读书会上提到了“困”,在他人分享某个观点或事例的时候,犯困是怎么回事呢?大概率是出现了阻抗或防御。

阻抗,是从内往外,不希望别人看见自己,不想被看到的时候,甚至无意识会催眠对方。

防御呢?是感受到外面有一个力想要进来,于是便使出自己的力量往外推。防御往往出现在咨询师身上。


如何做好主持人(老师)?

不要只盯着一个人追问。(课堂上不要只与个别学生进行长对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当下想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对“道的活法”是很感兴趣的,也对阻抗和防御有想要交流的部分,但如果此时主持人放下这些,揪住一个人一直问下去,抛开了主题,那么我会有被抛弃的感觉,我就会走神。

对某一个问题,可以问问其他人的感受(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渴望被看见被听见)

当所有人或大多数人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再回到原点,问问提出问题的人的感受。

这种感受就是一种体验。

如果,我们就一个问题,一直追问一个人,看上去是想要帮助对方,或者说在意识层面,就是想要关注对方,但对方一旦察觉,他会有防御,看上去一来一往的对话也就趋于表面化。

我在想,道的方法本质上是——无为而治——如水一样

讲究润物无声,答案就在感受中,在感受里,答案也就容易流进心底。


发生的所有都是有意义的。

我觉察到樱桃在读书会期间一直想要进来,是因为她发现一一可以在我身边,为什么她不可以?(读书会期间,我喂了一一两次奶)

我在樱桃的房间参加线上读书会,她也会有个声音——我的房间我为什么不能进来?

看,这里面也有边界和底线的问题。

是我先打破了边界,那么我的底线也容易被突破,哪怕我反复说我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与时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