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狗十三,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但5年后才容许上映。
这部电影不是故事多激烈跌宕,也不是画面多么瑰丽,而是它深入人心,是一部唤起父母养育方式反思的电影。
我想说的是,有多少父母以爱的名义把自己孩子培养的没有了安全感?
电影 狗十三 主人公李玩,一出场就充满了浓浓的抑郁的特质。一个充满爱心,充满好奇,有自己主见的少女,是怎么一步一步养的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主要冲突事件:
1、父亲强行把物理兴趣班改为英语兴趣班,不顾李玩意见反对。
2、一条建立了情感的,名叫爱因斯坦的狗丢失,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创伤;把冒充爱因斯坦,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情感依恋的狗,送去狗肉店,不顾李玩的苦苦哀求。
3、为了讨好上级,父亲让不喝酒的李玩喝酒。不顾李玩的感受。
4、父亲为了讨好上级,宴席上不敢制止领导给还在处于失狗悲伤中的女儿夹的狗肉。让她默默吞下自己的悲伤。
这四件事情算是电影中李玩典型的创伤事件。
当一个喜欢李玩很久的男生跟李玩表白,我喜欢上你了,我不想跟你分开。李玩轻轻的说了句: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了。就离开了。
这句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了,意味深长,她认定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人她不敢拥有,怕会失去。
没有安全感是怎么造成的?是从丧是信任,情感回避开始的。
李玩怎样丧失了对父亲的信任?
李玩父亲在电影中的主要4件冲突事件,都让李玩的信任感大楼一层一层坍塌。信任崩塌的重要转折点是:李玩丢了狗,发脾气,被爸爸掐着脖子,耳光轮番上阵。
一个家庭中,孩子的信任感在家庭土壤中建立,建立的好,那么他(她)对外人才能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这非常影响他(她)以后人际关系,恋爱婚姻情感关系。
依恋理论就非常清楚的解释了这个问题。
李玩是怎样变得情感回避的?
她的情绪得不到倾听和接纳,丢了狗,痛哭被父亲指责,不就是条狗吗,你咋这么不懂事。后妈买了条狗假冒找回了狗,李玩生气的让把狗带走,爷爷吼道,你吵什么了,狗都找过了。
在电影主要4件冲突事件中,每次情绪需要被接纳被看见的时候,都被强压堵截回去。让她的情绪无处安放。无处安放了情绪,害怕再次受伤,她只有把他们都生生的吞下去。就像李玩夹起的狗肉,一声不响的,毫无表情,毫无波澜的咀嚼吞咽。
李玩的父亲不爱自己的女儿吗?买狗送李玩 ,庆祝李玩物理竞赛得奖,带李玩去真冰场。
但是这种爱,抵不上给因为教育不当给孩子带来的创伤。父母以为是爱孩子,但是却把孩子养育的没有安全感,抑郁。
是父母的不知自,不知道他们的养育方式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在他们眼里把哭闹情绪化的表现,归纳为一句,屁大点小孩,不懂事。什么是懂事?在他们眼里,听话就是懂事,服从父母的安排才是懂事。暴打一顿后,还要说一句,为你好。
我有一个同学,父母的教育方式比李玩的父亲要差远了,他父亲挂在嘴上的口头禅,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啥都干不好,后来我这个同学长大了,内向,不善交谈,活的不开心,也不幸福。
很多父母爱着他们的孩子,却以不知自的方式,把孩子养育的伤痕累累,缺乏安全感,无疑他们以后走上社会,会比其他同龄人,要多一些艰辛吧。
那么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提供孩子内在的成长心灵营养?
和孩子发生联结。去聆听孩子内心的感受,当父母聆听孩子时,孩子感受才会被父母感受到,孩子才会感受到尊重和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才会嫁接起来。
构建家庭的言论自由氛围: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出现分歧如何在尊重理解接纳的基础上去解决?
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方法,一言堂的模式,阻断了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那些沉积的矛盾,一点点的伤害着彼此。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指责那些不懂如何养育孩子的父母,而是能让更多人父母从盲区中觉察。
希望所有的为人父母者可以引以为戒,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成长环境。
希望所有的为人子女者可以正确认识原始家庭,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