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完邪不压正,晚上就看见独立鱼更新了一篇文,说姜文依然牛逼,但邪不压正不好看,底下评论也很多网友表示赞同。妙的是,推文后来删除了。呵,几个意思呢?
上映之后也很多人表示这部片子预期大于实际,so what?这很正常啊。我一直觉得所谓评分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很多我喜欢的电影评分都不到7分,但是我就是喜欢。也有9分的片子,我看了以后却觉得不过如此。观影体验是很私人的事,本不需要别人赞同,甚至连分享都是多余。因为告诉别人就要接收可能存在的不同意见,不必接受,但总是如鲠在喉,争论几句倒显得幼稚了。
电影放映完毕以后,邻座的两个女生说,完全看不懂在说什么。我很诧异,你要看懂啥?人也没想说个多深奥的道理,这就是个特别嚣张的复仇电影,带着荷尔蒙贲张的黑色幽默。
姜文电影里的傲气一如他的人,始终让我特别欣赏。没成名之前的不服输都是屌丝气质。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宁浩的疯狂的石头,陆川的寻枪,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都带着不服输的倔强,老子就是要梗着脖子喊,全世界都特么看过来!成名之后,这种不服输的屌丝气质渐渐就变成了淡定的自傲,直至变成最后的任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也有点屌丝,沉浸在对年少时光的回忆,姆们当年那些事儿嘿,比拍电影都好看!但是可能部队大院的孩子天生就带着傲气,这种屌丝气质还真不是那么明显,没有那种急不可耐要人肯定的迫切,当然也可能是姜文本身的性格所致。如果没有当年中途资金不足,重新开拍以后的卯足劲,这部戏可能会很平淡,不服输的屌丝气质对于导演处女作来说,太重要了。
我喜欢姜文的第二个点是他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力真的很有画面感,不同于陈凯歌瑰丽的升仙似的抽象概念,姜文的想象空间有油画的质感,是能够用现实构筑出来的想象力。邪不压正开片不久,白雪中行驶的火车我真的爱惨了,从太阳照常升起我就特别喜欢他拍的火车。故事片的质感太强了。张艺谋说的没错,到最后观众记得的不会是情节,而是某个画面。所以英雄尽管当年被骂很惨,可是其中的画面却一直出现在无数视频剪辑中,每次出现都非常惊艳。多年后大家终于意识到英雄的重要性。形式其实很重要。
不少文化人津津乐道的原著里的老北京味,姜文完全没有利用,我倒是觉得这很好。没必要弄的那么酸唧唧。倒是那个钟楼和关巧红的家,拍出了点漫画味。从天而降的茶钱菜钱,飞檐走壁的各路高手,李天然飞来飞去的身影,钟楼的机关,都没什么真实感,倒是很符合这个虚构的故事。姜文对画面和色调有自己的审美,在脱离了屌丝阶段之后,也不可避免的热衷于把脑子里想到的画面咚咚咚的摆到观众面前。看着梦境变现实是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作为观众的我也时常感觉电影里某个画面似曾相识,然后心脏就咚咚狂跳。
李天然烧完仓库回到钟楼跟关巧红聊起她的故事那段,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暗红暗黄的色调,体面的小伙子和姑娘说着过去,调着情,而远处的背景是滚滚黑烟。这种“看,这是我为你放的火”调调,很江湖。
几乎每个镜头里都有彭于晏,但是不得不承认,确实还没有姜文自己和廖凡主角感强烈。姜文自己也没打算让李天然压过蓝爸爸。李天然回来复仇,但是一直是蓝爸爸的棋子,他自发的行动只有偷刀盖章和烧仓库,甚至还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基本上还是一个热血青年的设定。
看看这几张海报就会明白了,谁才是真正的“正”。虽然你是主角……
故事有混乱吗?难理解吗?比起太阳照常升起好太多了吧。只是偶尔会产生一些,他/她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疑问,包括最后李天然跟关巧红的告别,好像感情过于澎拜了一点,似乎不至于难舍成这样……
大导们后期都特别喜欢把自己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画面统统变成现实,其实这不坏,我们能看到非常有个人风格的作品,能脱口而出,这很姜文,这很陈凯歌,这很张艺谋(但是张艺谋这几年倒是入世了不少)。我们能容许大卫林奇,诺兰的任性,或许因为他们有好莱坞的约束,强大的电影工业可以帮助大导们控制成本,规整恣意的天马行空,这是我们不如他们的地方。
南周知道写:“回到电影本身,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好看呢?拍电影的姜文,用电影告你,好电影不是把观众当上帝,也不是把自己当成糟糠之妻。而是把自己调整到荷尔蒙比较充足,既不太小,也不太老,各方面都比较充足的状态,然后跟观众展开一段隔着银幕的‘调情’。”就观众而言这也应该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其间或感受到导演的意图而会心一笑,或者,对其嗤之以鼻。还是那句话,千金难买我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