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freetime,我去找住在新乡的初中同学玩了,除了蹭到了一碗米皮和一个8元的肉夹馍外,也解了之前疫情期间闹得一些不愉快。但最最重要的是,我发现了我的同学是他们家里的工具人。因为约好的地点最开始是他妹妹的舞蹈班附近,没见到他的爸妈,所以也比较舒适自在,尤其是坐在他新买的小电动三轮上,那在街上跑得飞快,但是一遇到红灯时,就发我们与周围格格不入,因为多了一个轮子。嗨,不过其他方面属实美汁儿汁儿,尤其是坐在后面,那感觉就像是坐在了古典马车上一样,夸张,夸张。因为他妹妹还没放学,问了问老师说还得呆会儿,他就给他妈打了个电话,在得知他妈去接妹妹后便和我去恰饭了,然后他工具人的身份就暴露了。米皮和肉夹馍(这肉属实多,不愧是8元的,真--“肉夹馍”)刚刚端上来,一阵铃声让他停下了手中刚刚夹起的面。一句句“啊”“这咋弄啊”“我吃住饭了啊”道出了工具人此时的无奈与辛酸。不得不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得呆一会儿真就有两种意思。从他口中得知,他爸妈都没拿车钥匙,仅剩的交通工具又刚好在我们这里,没办法,大口恰饭大口喝水,吸溜吸溜到肚子里后,就又回去接她妹妹了。本想着蹭完饭是不是该回宾馆了,就和他商量了下,形成了再玩一会儿的统一战线,但是去送钥匙给他妈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个和我玩耍的这个人家庭地位的艰辛。见到阿姨后,本着得有礼貌的想法,说了句阿姨好。阿姨也客气的回到:“怎么不带着同学去吃点好的?”眼看他支支吾吾的要开口,我赶紧说:“没事阿姨,米皮挺好吃的。”客套完嘛,自然是我们出去玩的事了,因为小家伙一会儿放学(刚刚是舞蹈班,这是学校)还需要去接回来,他和他妈就僵持了起来。他说话的语气明显的底气不足,有些飘飘的:“哪啥,一会儿俺俩再出去玩会儿啊。”他妈就不一样了:“那你去玩谁去接你妹啊?”他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了笑说道:“那你俩有事没,要是没事了那...那你俩去呗。”他妈妈笑了笑回到:“园园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了?”然后他就蔫了:“不是,我就问问,要是你俩有事了俺都给家里玩了。那不中我去接。”阿姨可能觉得这个方案会让我这个客人有些尴尬,迂回了一下:“你去问问你爸去。”嗨,那见面不得叔叔好啊。然后就开始了,同样轻飘飘的语气,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质问。我整个人都懵了,觉得像是我影响到了他们家的日程安排。加上平时他还老爱和拌嘴,这突然来这么大反差,我对他爸妈瞬间就畏惧了起来。最后还是他爸妈做了妥协,放我们出去玩了。
后来了解到,他不仅要送他妹,还要送他亲戚的孩子,还有一堆其他的事没了解完。
时光飞逝啊,这马上又freetime了。他向我发出了去他家玩的邀请。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推辞了好几次,因为他爸妈在家,我属实不知道怎么玩的开,那进去不得礼仪拉满,文明拉满,谨慎拉满,血压拉满啊。那能叫玩吗?那叫折磨。他还说我怂,我人都傻了,那我能表现得比你还刚吗?那是你家还是我家?你在家的地位决定了我表现的高度,你是个工具人,那我还能反客为主嘛?但是转念一想,去同学家玩人家父母在家也是常有的事,我是不是脑补太多情节导致对他爸妈产生误会了?嗨,再去一次看看吧,那还能吃了我不成?顺便再去蹭蹭饭补贴补贴家用,本来说的是他爸妈不在家,我都准备好买点菜用他们家厨房了,结果被嫌弃,大概率还是出去吃饭。那我可真的是满脑袋问号,这年头省顿饭钱不香了吗?但是吧,也不是我掏钱,那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