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世界性的《文学回忆录》,都是作家自己的文学回忆。我以为这话说的蛮好,想来想去确实是这么回事。路子不同,回忆也不会相同。
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我们常说人在灯在。实在惶恐,其实也不大懂,就在这瞎扯起来,很是惭愧,写得不好,也请多担待。
先从师承说起吧,这是文题安身立命的的本意。我们要找一个归宿,一个文学上的归宿,才能安下身来。例如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例如废名师从周作人。大抵有人要说,那沈,周等人师承何处?师承古法,从黄老之说,承汉秦文化,都是被提过的。康有为亦是明白过,才说,两千年其实不过是荀子之说。所以,师承,即是文风,文思之归处。说《圣经》是活水,我倒是觉得,其实心有所承,何说不是你的《圣经》。当然,师承绝非一味死板,各人自有各人风味,在格局中求突破,在思路里求创新,方可成大器。
再是半本《回忆录》了。这个半本,真是半本,今日下午方才看完,看到一句什么话,于是有了这个文。话是什么,却是忘了,书不在手头,是一件憾事。其次,读书至今,虽不是半生,也算大略读了一些,探索了一些归处。读书读得杂,简直乱七八糟。幸亏启蒙还算干净,于是品味不至于太差。回忆什么呢?小时候童话读得多,第一本还算厚重的书是《一千零一夜》,回想起来出乎意料的不算粗制滥造,文风简明,不算糊弄小孩。再一本还是故事书,不过都是中国故事了。书名好像叫《影响几代人的经典童话》云云,不甚清楚。此书很有被书名耽误的感觉,其实书是很好的,老一代的故事大家,例如孙幼军、汤素兰。大家大作尽在其中,文笔文风文思,没得说。书的样子也好,内里插画是炭笔白描,十分童趣。现在忆来,书中一切,历历在目。也找过,再版书竟未改面貌,十分欣喜。
而后看过许多名著,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读书是一种嗜好,不可割舍。那时候看过的许多,确实是一种积累,虽行不了万里路,小山村也不甚繁华,但是阅读会给你一切。也幸好那些时候真真正正没有沉迷于杂书,我前面写了,正是如此,才留了一个还好的底子。
再然后啊,是比看名著更乱的时候。什么书都看。放现在来说,自然是得不偿失,但是于眼界,亦确实是一大开拓。正是因为看过了,现在才放下许多执念,眼光也算养刁了。
现在,又是一段看杂书的时候。不过,杂书与杂书又是不同,现在啊,换个好听的,叫做博学了吧。虽然只能在不读书的人面前装一装,那也没关系。我日子长着呢,不急啊。书啊,要慢慢看。
我的归宿在哪里呢?现在还无果。不过不急,我慢慢找,也慢慢等。
看书的日子,还没有够。
话说,指不定年过几旬,是会写下半本的。
话不多说,只求一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