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或生活中,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很有天赋的人,他们往往成绩优秀、事业有成,有很强的沟通、表达能力,或者在某门学科内成为佼佼者。其实,天赋存在于每一个人体内,不同的人往往拥有不同的天赋。数学不好的人,往往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对工程学毫无感觉的人,大体能在艺术类、新闻类有所建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帝互补性”。
那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可为什么成年后有些人成为了成功者,而另一些人却越来越平庸了呢?
基于这段时间收听“得到”的收获,以及对身边那些相对成功的人的研究,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两个共同的特质,现分享给大家。
第一 、成功的人对后天能力的培养是坚持不懈的。
吴军博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他从清华本科毕业,因为没有进入TOP2先工作了两年,后来去了和本科关系不是那么大的电子工程度硕士,却无心插柳地找到了真正的爱好自然语言处理。在清华工作几年,坚定了要在语音识别系统当顶尖人物的想法,于是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并且从一而终,取得了无数令人艳羡的成绩和光环。有人比喻他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用吴军自己的话说,他生活的50多年中,有一半时间一直在读书和求学,而且大学是他真正学习的起点。他认为人生就像是跑马拉松,一开头总是人山人海,到中途的时候少很多,到终点没多少,所以关键不在开头跑多快,而是能否一直跑。而这个“跑”,我个人理解,就是对能力不断地提升、再提升。
吴军博士举过的两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狼孩的故事,那些因各种原因被狼养大的孩子,在被人类发现后送回人类居住的环境时,发现他们的智力水平极其低下。也就是说天赋再高的人,如果没有进行长期的合适的训练,也会表现不出来。
第二个例子是大家知道莫扎特和贝多芬是音乐天才,可是很多人却不了解当其他同龄的孩子和泥巴玩时,他们却坐在钢琴面前苦练基本功的事情。
吴军博士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有个通病,就是心太急。思维能力的训练是需要慢功夫的。如果在十岁或者更小的时候进行比较好的思维训练,以后学东西、做事情就会比别人更快些,如果没遇到合适的老师或者因各种原因荒废了,那么以后必须花费更多时间,或者找更好的导师慢慢补上,没有其他捷径可以走。
第二、成功的人善于做加法。
前几天,因为要出去培训三天,我就对回家作业进行了布置。其中有一项就是每天背诵《关雎》,并发在班级微信群内。考虑到自己外出不大方便,我就通知班长小杜关注群里同学们的上传情况,记一下有哪些人背得特别好,第二天发光荣卡。
可是,等到我晚上打开微信查看时,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她自己很早就进行了示范背诵,并设计了一份名单,把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和背诵情况记录下来,并用了不同的记号,如勾记录同学是否上传,+1和+2记录他的背诵流利程度,并及时在微信群中催促未背出的同学,以及评价同学的背诵,因此后面还出现了有的同学因为想争取+2分再次背诵的情况。他不仅把我的工作也做了,还超额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这让我十分惊讶,因为如果没有极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无法做出这样的“加法”的。我开始以为是她妈妈让她这么做的,后来我和她妈妈沟通是发现这是她自己的想法。
我们来做一下对比:
我原先的任务A:记录优秀背诵的学生,第二天发奖卡。
小杜完成的明显是A+:记录了所有人的背诵,提醒并评价,评价时采取不同的标识和尺度,以及可供学生提升的等级。
这些加法将这件小事200%完成了,同时对自己的组织力、创造力、策划力、沟通力也进行了很好的训练。长期以这样的方式来锻炼,若干年后, 孩子的能力就会脱颖而出,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
再回到这件事情本身,反之,如果我将这件事交给另外的同学,可能完成度会有很多差异,甚至有同学会忘记这件事情,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对于那些完成度低的甚至是0的孩子,就再也没有第二次的机会了。
很多人总是抱怨公司领导不给予自己锻炼的机会和空间,而不是考虑自身是否努力。做“加法”,将事情做到极致,就不怕没有人赏识你,反之,总是以应付的心态应对,计较得失,那永远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