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喜欢诸葛亮,喜欢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毕业后做了策划和运营两年,然后凭借做网站的经验开始做产品。
一直都觉得产品就是靠策划和创意取胜的,所以自己的策划运营的经验是非常有用的。事实上,在O2O大战的时代,大家都在拼如何快速获客,各种获客的点子非常有用。
在那个野蛮的年代,人权、体验、风险都是可以被无视的,所有的想法都会在老板的压力下第一时间上线去验证想法,去获取融资。流程是否合理,架构是否匹配,是否后劲充足,这些都不会被优先考虑。
那个时候,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工作范围几乎覆盖了早期职责的全部内容,包含了售前、宣讲、需求分析、需求设计、版本规划、测试、推广,那是一段个人能力野蛮生长的经历,规避了很多流程化的工作保证了快速迭代,也踩了很多原可规避的坑。
很快的就发现,自己什么都做过,堪称全能产品。但什么都不成体系,没有深度,这样走下去,就只能转做项目管理。后面做了几个定制项目,结果确实是如此,做项目管理明显比做产品做的好。
焦虑越来越大,一想到项目管理比产品的门槛低,想到将来被替代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就越是急迫的想选定一条路。在这样的想法下,重新加入了一家公司,从入职到平时沟通,就不断表达自己想专精产品之路的想法,也在这个想法下不断实践着。
在这过程中,自己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感觉心安了许多,但一年后,新的危机出现了。年龄越来越大,发现一个专业的产品并不能和产品新人拉开大的差距,特别是当公司里老板直接决定方向和产品的情况下,产品就变成了需求翻译和执行者,说实话,这个工作三年和五年并没有差别。
怀着这份焦虑,又开始了新的思考。
如果是普通的行业和普通的产品,特别是没有限制门槛的一些产品,可替代性太大。想要难以替代,就需要在把握一些关键因素:行业、新技术、细分领域。
行业是说虽然产品可以跨行业,但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具体浓厚的、负责的业务流程的地方,深耕是非常值得的,比如医药行业、比如O2O行业、教育行业,他们事关负责的产业链和利益链,是不熟悉行业很容易判断错需求的。
新技术是说大数据、区块链、ai等等,这些需要一些硬技能,是想入场的人很难快速进入的,并且也是跟随经验积累越来越深入有价值的。
细分领域,是说用户增长、用户画像、数据分析等等细分。自资本寒潮到来,资本不再凭一页PPT就给融资,很多的产品大量的死亡,活下来的也需要节省的用每一笔钱,这个时候需要精细化运营,产品职能也越来越细分,技能要求也越来越深入。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选择一个行业、领域,以及进修一项技能傍身看起来是目前的出路。
但我觉得产品经理其实并不应止于此,把目标对照普通的产品经理或专精某项的高级产品产品也不是应该心安的选择,这条路之后,必然要考虑进一步的进阶到产品负责人、产品总监。到后面,普通的产品技能、可作护城河的专业技能都还是可实现的,所以,不停的去积累、去调整,凭借浑厚的产品经验、行业经验、资源才能越来越具价值,始终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