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婆买的奇奇怪怪的书里的一本,羲小姐喜欢写字,又不知道写些什么,于是老婆买了这本书给她,让她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翻开随便一页,找到随便一个题目,就可以写一写,权当练笔或者灵感基地。
印象中,在家里看到这本书好像已经有几年了,前几天老婆收拾房间,在某个蒙尘的角落里,把这本书给翻出来了,羲小姐一个字都没有写,整本书几乎都是新的。
作者,封面上写的是美国旧金山写作社。再去翻资料,说是由该写作社的56位职业作家在24小时内共同完成的,他们最初提出了大量的写作题目,经过筛选后,最终选出了642个题目,所以书名就是根据最终确定的题目数量来命名的。好随意的一本书,56位作者,24小时,搞出来一本几乎没有内容的书。
中文版的这本书,评分很高;英文版,更是长期盘踞美国图书畅销榜,亚马逊读者五星好评,被誉为"文字避难所"和"创意冒险"。这是一本创意多于内容的书,我其实都能想写书商会如何将它兜售出去,所有的文青总会有些想要书写的欲望,又会苦于不知道写点什么,那么这本书,就在这种灵感的困顿里如救世主般地出现并且拯救了他们,没有内容,反而成了它最大的一个卖点。
这疯狂的世界。
56位作家,642个题目,冠名以团体,24小时,写了一本没有内容的书,横行英文世界,横行中文世界。问题是,这样一本书,对于写作,真的有什么帮助吗?记得刚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曾经确实也有过类似的困境,打开日记本,打开台灯,提起笔,对着那一页空白,不知道从何下笔,回忆当天一天,然后发现,我不知道写什么,好像没什么值得让我大费周章去记录。
请注意,这是刚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也就是说,写久了,大概率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如果你一直有这样的困扰,你大概率坚持不下去,你自己就会退出那个赛道了;而如果你能坚持下来,那么意味着,你早就已经克服了类似的困境,你会很仔细地观察生活,你会变得更敏感,你会发现人间的美好无处不在,你会妙笔生花,并且你会在书写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只属于你一个人的乐趣,这样的你,可还需要这样一本书吗?
这本书的存在,就是一个悖论。需要的人,他坚持不了书写;不需要的人,他要来何用。然而,就是这样一本百无一用的书,畅销,且好评如潮。我其实有点怀疑,那些给它打高分的小伙伴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小伙伴,又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态去打的高分呢,他们真的需要这本书吗,真的看完这本书吗,甚至真的把这本书上的所有题目都给做了吗,真的做完觉得很好吗,真的觉得从这本书上获益良多吗。
就像是一个没有厨师的餐厅,它只给你提供一堆锅碗瓢盆,它甚至连场地都不给你提供,然后你自己带着食材去,用它提供的厨具去自己烹饪,去者众,且好评如潮,说的都是它的锅好,它的盆漂亮……
好吧,提供好的情绪价值,也是它的价值吧。
我坚持写日更至今已经六个半月了,看一眼目录,写了超过200篇文章,有时候也曾在想,今天真不知道写些什么呀,但是坐下来安静一会,对着空白的App界面,左想想右想想,大概一会,也能想到些啥可以写。
最不济的时候,我会这样写——今天不知道写什么了,所以……
所以之后,就东拉西扯最终扯出一个主题,最后在收尾的时候写——没想到,不知不觉间,竟也写了这许多字……
大概,每个喜欢创作的人,面对自己终归需要面临的困境里,总会有一些定式,是可以帮助自己走出来的,如果没有这种办法,大概率,他就会转而去别的赛道上玩耍了。如果需要借助和依赖某些助力来继续前行的话,哪一天这个助力没有了怎么办。创作,是一件极其孤独且乏味的事,你必须在这孤独前行里,在这平淡的泛味中,找到只属于你的乐趣。
或者,这本书给你的,是某一种思维方式。642件小事,如果你真的去写,早晚有一天你还是会将它给写完的,那么写完之后怎么办,没事,它还出了另外两本类似的书,你再去买回来,再写1284件小事,但是最终还是会写完,那之后呢。
你应该学会的,是它的某种思维方式,也正如我前面所写的,你会更仔细地观察生活,你会变得更敏感,你会发现人间的美好无处不在,你会妙笔生花,并且你会在书写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只属于你一个人的乐趣……
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善于将这些美好记录下来,当你习惯于发掘美好并且记录美好的时候,书写带给你的快乐就慢慢地会大于那种困顿时的阵痛,也许你会对这种美好慢慢地上瘾,如此这般,你会慢慢地习惯书写,喜欢书写。那个时候,你还会需要这本书吗?
你会忙于记录所有的一切,比如窗外的风,比如树下的落叶,比如夏夜的虫鸣,或者冬晨的阳光,或者春笋破土,或者扣响窗棂的雨滴,或者飘散的白云,抑或是马路牙边的一只蚂蚁……春夏秋冬,晨午昏夜,风雨雪霜,万物万灵……所有的一切都会变成你笔下的灵感,你很忙,你非常忙,甚至很多的灵感你稍不注意捕捉都会在你身边快速地溜走,俯首拾欢皆文章,抬头见喜皆诗句,你可能连翻都不会翻开这本书。
文艺青年做了一场春梦,梦里,他梦见56位作家陪着他一起在练习书写,说是给你创意和灵感;梦醒了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天马行空的幻想都被禁锢在了那个梦里,而他是否,还能从梦魇里爬出来。
羲妈妈买完了这本书,给了羲小姐之后就没再看到这本书;羲小姐翻了一下这本书一两次之后就扔在某个角落里蒙灰,再也没有碰过这本书;我倒是翻开了,看了几题之后,就一直放在我的案上,我在想,如果哪天我真的写不出东西的时候,我会不会去救诸于它——或者当那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我就该把手上的这枝笔扔了,然后轻轻松松地忘却了书写这件事,什么时候想到写什么了,再回来。
如同这次日更之前,我恨不得有十几年没认真地写过任何字,不是吗。而这次回来,我没有间断地写了200篇,似乎也没感觉有什么所谓有枯竭。
兴之所致,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如此而已。当它还能继续给我快乐,我就继续做下去,不预设目标,也许会更快乐。
以上,2025-08-08 16:26:19,乙巳蛇年甲申闰六己酉十五。
头图由 Leonardo Lucid Origin 大模型生成。PROMPT: A haunting humanoid figure with a glowing green CRT television for a head, static flickering across the screen. The creature is thin and hunched, with long, wiry limbs and black cables spilling out from its neck and shoulders like twisted veins. Its body is semi-humanoid but distorted, silhouetted against a decayed, smoky green backdrop filled with digital noise and eerie fog. The monster stands slightly off-center to the right, leaving space on the left for outro text. The background is gritty and atmospheric, with glitch textures, soft particle effects, and a subtle ambient glow. The art style is bold and cinematic, inspired by analog horror and dystopian sci-fi, with strong shadows, painterly textures, and a surreal digital decay aesthetic. No transparency — full background inclu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