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得一年前一个人一下午坐在文史书库的一角,一口气读完史记前五篇本纪,当时文言功底不怎么好,一边读一边翻看对照后面的译文,目光及思维仅仅局限于扉页上的行行文字,但仍然时不时的感到眼眶润湿,并且有发烫的感觉,为三皇五帝时已有如此之文明颇感骄傲自豪。
也会掩卷感慨,不过是浩浩荡荡五千年文明,埋藏着多少的血和泪,充满了多少机遇和偶然,能延续至今,多么地来之不易。
时隔一年后重读五帝及三代本纪,依然会掩卷感慨,有猜度怀疑,有酸楚悲怜,有冷笑,只是,唯独少了一年前的热泪。
二
舜时,以夔为典乐,太史公解舜之口道出: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怀疑五帝时是否已有此观点,在查询请教后得知: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本出自《尚书·尧典》,然尚书可信与否?又询问银昌老师得知汉以前的观点应属实。也就是说诗用来表达思想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了,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将诗用于讽刺,干谒,或单纯的蓦人叙事描景,然而终离不开表情达意这一基本思想。
读着读着,不自觉的联想到电视剧轩辕剑,编剧在创作时运用了不少三皇五帝时的名词传说,回想近年来的武侠小说,仙剑奇侠传也好,花千骨也罢,除了颜值还有错综纠结的恋情吸引着无数颗少男少女心外,还剩下什么?
三
无意识的发现读库系列从书上的历史小说,不正是根据史书中记载的某一句话,某一片段并加以联想想象吗,受小说影响,至今对武王伐纣那断历史胆颤心惊,阵阵酸楚,小说中说周易即是周公在巩固西周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而成,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具体情况不得而知,然先民的智慧确实令后人咋舌。还是那句感慨: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藏了多少梦!
四
昨夜难眠,心血来潮翻出古文观止,万历十五年和史记放于床头,大概是凌晨1点入睡的吧,醒来万历十五年还半展着躺在枕边,回想梦里还有张居正的影子,反思明朝那些事及万历十五年,从文官制度以及内阁成员的选拔任职中,不禁生疑:难道一个人熟读经史,文笔华美,就具备了在御前做皇帝顾问的条件,难道学术上造诣深厚,就能成为大政治家吗?
老成蕴藉而又不立崖异的申时行悟出来了:我们的封建帝国在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方法上则依靠文牍。总而言之,道德至高无上,指导行政,代替行政。也即孟子的王道思想,时至今天依然适用,即一个良好的政府务必选贤任能,同时在社会上提倡诚信和谐。但仅仅这些就够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五
黄仁宇先生提出的这一帝国既无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没有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我是不认同的。究其原因,自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如果说封建社会统治者惯用愚民政策,利用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也不是没有道理。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专制,在某种程度上它其实是可取的。
而我们高呼的民主,在封建社会,除了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及完备的法律保证,没有基本的道德约束,是不可能实现的。恰如古希腊的灭亡,西方政治界的千年之痛。道理即是如此,一个人的人性是自私的,一亿个人的人性加到一起,也还是自私的,并不成其为别的东西。个体意愿的累加,并不能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并没有所谓的普世制度,所谓的专制并非不好,所谓的民主未必皆好。只是这里的专制,仅仅是政治的独裁,并不包括残暴的杀戮。
回到当下,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演进,终于迎来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渴望和平、民主、平等、自由、富强、公正、法治、和谐,也一步步地为之努力,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许多可观的进步。可是,问题依然存在,“这个世界会好吗”的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心里。
我向来以乐观积极自诩,只是对注定的结局始终保持冷酷的清醒。《大学》开篇即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能这样说并非为自己开解,开不开解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产生影响的是我们正在做什么,也许个体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们还是要做些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虽然他最终无法摆脱兴衰的轮回,无法逾越存亡的宿命。但生活于其中的我们,始终不可放弃对更好的追寻。这不仅仅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权利。
七
我大概是不适合读民族发展史的,总是会为杀戮和流血垂泪伤悲。而翻开历史的长卷,字里行间分明流淌着一代又一代王朝开辟又覆灭的血泪,交织绵亘着兴盛与衰亡的足音。仿佛永远无法摆脱的梦魇,黑暗而压抑,让人喘不过来气。
闺阁里钗横鬓乱,沙场上伏尸百万,朝堂下众声哗然。街头里巷,目之所及,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总是会反问自己,为什么总有连绵不绝的烽火与狼烟,为什么总有权力与利欲的厮杀争夺,为什么总有三六九等的压迫与剥削?
总是会沉思,是谁在挥舞这兴衰跌宕的大旗,是谁在操纵这盘无休止的游戏,又有谁能够阻止这历史的轮回?
然而现实情况是,除了祈祷永恒的河清海晏,除了展望万世的和平与安宁,貌似现在的我什么也做不了。但我依然对那个平等、光明、和平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所有的流血和牺牲最终会换来和平与安宁。但我也深知,和平与安宁并非一劳永逸。有利益纠纷就会有矛盾冲突,有矛盾冲突就会有短兵相争。和平与安宁来得太不容易,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醒,更需要悉心而长久的维护,需要我们努力地去争取。
这大概是读楚国的民族发展史给我的一点启示吧。
八百年的风云变幻,四十六任国君的更迭,从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到问鼎中原,饮马长河,雄踞南北,最终摆脱南蛮的卑贱,与华族对等。这是楚国的先民用豪情与奋进为后代演绎的一部激动人心的兴亡史,并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这样丰富灿烂、特色鲜明的楚文化。这也无怪乎历代楚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都是异常的强烈。屈原、庄子如此,钟仪、陈胜、项羽、刘邦等诸多政治家更是如此,时至今日,每每想到“我有敝甲,欲以观王事之政”的热情呼吁,想到“天下之事尽在楚”的自信豪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悲壮呐喊,心里总是会一阵阵的热血沸腾,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而感到骄傲,同时更为认同血液里流淌着的进取精神以及无来由的自信。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楚国以偏爱和好运,它最终在列国争霸中败下阵来。秦统一六国自有它的时代和社会必然性,是民心所向。如若没有秦始皇,还会有楚始皇,晋始皇,齐始皇……不管是谁,哪个国家统一六国都一样。战争太久了,流血太多了,上至朝野下至黎民百姓都太累了,对和平与安宁的的渴望太久太热切了。
然而秦并不能给黎民百姓以安居乐业,于是又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权力争夺,一次又一次的朝代更迭。这样的循环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终于被打破。历经两千多年的轮回,无产阶级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民主、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外无动乱之苦,内无流离之忧。我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依然对未来存在许多的隐忧。几日前一家人在饭桌上不知怎么就这个话题聊了起来,三辈人存在三种不同的态度。我们不必纠结于谁对谁错,每个人也不过发表自己的观点。这观点的得来也都是各自直接或间接经历的投射罢了,与马克思恩格斯并无太大区别,都是一家之言。纵然历史的怪圈无休止的循环,然而一家人还能够在饭桌上各抒己见,此刻我还能够用文字记录下各种各样的一家之言,这就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吗?
关于历史的走向,积极乐观也好,消极悲观也罢,这些都不重要。它并不会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 ,它是将来时。重要的是我们相信什么,并在这一信念的引领下,在具体的行动中选择什么,践行什么,这是现在时。
就是这个此刻的现在,先辈们也曾拥有过,只是,他们经历的所有已成往事。今天,我们回顾这些往事,不过是提醒着我们走好脚下的路,做好此刻的事。并籍此安顿好漂浮不定的灵魂,还有那动荡不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