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国画大师。2017年,他的“山水十二条屏”被拍出9.3亿人民币的高价,被评为“中国第一贵”。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不仅是他的作品,还包括他的出身。
他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处小乡村。因为自幼家贫,他小小年纪就开始帮人家放牛贴补家用,整日以自然万物为友,一直到十几岁转行做了木匠,还靠着家里一本残破的画谱自学成了一名业余画师。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齐白石的这个起点可算是相当低了。从一个会画画的木匠到举世闻名的国画大师,他的经历那是相当传奇,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他人生中两个重要的贵人。
第一个贵人,是晚清名士、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当时齐白石37岁,在家乡以画画和刻印为生。经好友介绍,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访了王闿运。俩人头一次见面,王闿运就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有潜质又肯努力,前途无量。
当时王闿运的家门前挤满了拜师的文人,但是齐白石不想别人说他趋炎附势,和王闿运来往了几个月,都绝口不提拜师的事。
后来倒是王闿运先沉不住气了,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感慨说,有个木匠齐白石,非常好学,却不肯给他当门生。
这话说多了,就有人给齐白石传话说:“人家求都求不到,你难道是抬也抬不来吗?”齐白石这才肯正式拜师,成了王闿运的学生,和他学习诗文。
这段经历之所以堪称齐白石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倒不是因为他就此在诗文上有什么进步,而是那些与名人雅士为伍的日子,提升了他的境界和文化层次,使他从一个民间画师,转变成了文人画家,画作的价格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齐白石人生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出现在他快60岁的时候。当时为了躲避家乡的匪患,齐白石选择离开湖南到北京发展。但是在新的地盘重新闯出名气谈何容易,缺少客户认可,一时间日子过得非常窘迫。
这时他人生的第二位贵人出现了。他就是从日本归来的著名画家,也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哥哥陈师曾。
陈师曾在琉璃厂南纸铺见到了齐白石刻的印章后大加赞赏,主动去拜访了齐白石本人,再看过他的画后,认定他的价值被世人严重低估了。
俩人一见如故,自此成了莫逆之交,来往频繁。陈师曾不仅在绘画风格方面给了齐白石许多中肯的建议,还不遗余力地找各种机会推介他的画作。
不久之后,中日绘画联展在东京举行。准备前去参展的陈师曾提议带几张齐白石的画过去。齐白石说:“难得师曾这样热心,有此机会,当然乐于遵从。”便选了几副花卉山水给他。结果不仅所有的作品悉数高价卖出,还受到了世界各国参展人士的瞩目。他就这样实现了绝地反击,逐渐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国画大师。
回顾这整个过程,有心人不仅再次感叹人脉的重要性。但有些说不通的却是齐白石这个人其实并不属于那种很善于钻营的人,正相反,从他的经历多少可以看出,他还颇有股傲娇和不合时宜的劲儿。
那么他的贵人知不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呢?当然知道。一开始王闿运对他的评价就是“傲骨又不似傲骨,攀附又不似攀附”;陈师曾还写了一句诗来形容齐白石的风格是:“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这两人非常清楚齐白石的为人,还是上赶着帮他。
那么,只能下结论说果然有些人自带招贵人体质,关键时刻总有人出手提携,纯粹撞大运了吗?我觉得也不是。
因为实际上我们用当下的眼光再去回顾齐白石的一生,难免有马后炮的嫌疑。人们总是热衷于去探究成功人士的生涯事件,试图从中寻找到他能够获得成功的秘诀。但当看待事件的眼光如此功利、如此刻意的时候,有些事情就会变得不再客观了。
王闿运和陈师曾这两个人给齐白石带来的影响,齐白石本人也曾亲口提及。但他在谈到这些往事时,并不是以总结成功经验的口吻,而只是充满了对师长和友人的缅怀。
如果你去细查王闿运和陈师曾这两个人的一些秩事,也会发现他们与齐白石其实多多少少有些相似的地方,他们赞赏齐白石的一些特点,其实他们自己身上也有。
也就是说,有时候两个人交往,并不能一律用“你对我有用,所以我为你付出”这样的经济学视角去揣测。旁人看着是贵人提携后辈,在当事人看来,也许只是一次“缘,妙不可言”。这一点从齐白石写他与陈师曾之间情谊的一句诗里也可以看出端倪:
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昧。
在他眼里,二人其实是互相提携、共同进步的。
眼下人人都觉得人脉很重要,但是该怎么去寻获人生中的贵人呢?
重中之重,大概就是念别人的好了。其实人生在世几十年,谁还没受过别人的恩呢?有时你觉得缺少贵人相助,只不过是太容易把别人的帮助看得天经地义,事后就不记得人家了而已。
而且假如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满意过,又怎么会认可自己曾经有过贵人相助呢?遇到了贵人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不是相当于承认自己是捧不起的刘阿斗了嘛。所以我们很少见念旧的名士,却常听人抱怨遇人不淑。
还有一点非常有趣的是,你越是喜欢用金钱和地位当标尺来筛选贵人,你反而越不容易交到这样的人。
这大概是因为人天性敏感,别人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思与你交往,多多少少能感觉得到。抱着功利的目的刻意去维系、想着有朝一日加以利用的人脉,在关键时刻还真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样牢靠。因为对方也会用经济学思维来看你,要不要帮你,取决于你对人家有没有用。
当然我并没有单纯到认为人们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实际上我很认可一个说法就是,最完美的关系是情谊和利益的结合。两个人气味相投,又能够互学互进,携手前行,是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实并没有谁是谁的贵人这一说,只能说是一段好的人际关系,使双方的人生都多了很多惊喜而已。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明霄雨知识频道,一起来让知识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