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我人生观的三次崩塌》里提过一件事情,说的是我大三那年,认识一个简书大V,那个时候简书还比较文艺,聚集了一大帮爱好文字的文艺青年,我也是其中之一。
一次偶然机会,我加了那个大V的微信,自然而然的聊了起来,可能我也是男生的原因,聊到后面,他明显比较放松,说了很多我不从想过的事情,几乎颠覆我的三观,他说他写这些情感文章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骗骗那些无知少女。要知道,简书上的女生大都纯情,容易骗炮,被睡了还以为自己遇上了真爱,他说总有些女生给他留言咨询情感问题,其实狗屁情感问题,你十七八岁遇到的困扰等到二十多岁回头再看的话根本不算事儿,很多人喜欢借助别人来安慰自己,其实呢,更多的去经历和体验永远比直接向他人请教有效的多。
我现在二十四岁,在简书上发表了很多文章,算不上大V,但也遇到过找我咨询情感话题的女生,她们的问题大多幼稚可笑,她们向我倾诉,并期待我能给出一个令她们满意的结果 ,其实我实在没什么好说的,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亲身经历,况且我也不想瞎安慰别人。我是后来才意识到的,这世上真傻的人不多,大多数人在面对迷茫无助的时候都知道该如何选择,被咨询人的作用微乎其微。
关于几年前的那个简书大V,他让我发现一个关于成长的重大结论,就是人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只会从一个阶段迈入另一个阶段,拿我来说,我最近下载了好几个APP,习惯睡觉前打开看看,遇到漂亮的女生就主动留个言,认识一下,我心里的想法是如果聊得不错的话,就约出来见个面,能够开房就更好了。
换做以前的话,我是不会接受如此的,我自认是个完美主义者,始终觉得做爱这种事情,如果不是和喜欢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下不去嘴的,但现在不一样了,我的心态在发生变化,我也不断地在成长,更加的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之前我在微博上说过,所谓的渣男不过是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在了情感上,而且,无论你接受还是反对,这就是一种趋势,是成人社会的一种普遍表现。
很多人平常买颗白菜都要祧好的,更何况找男女朋友,不多次尝试的话,很难知道自己喜欢的类型,以及适合自己的类型,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很多人结了婚都不知道这些,但结婚意味着你试错的成本大大增加,因此趁着年轻单身,多谈几次恋爱挺好的,毕竟初恋就遇见真爱的概率微乎其微,而且人是不断成长的,现在的我不觉得那些在爱情里固执己见不愿迈出一步的人是对爱情的忠贞,我甚至觉得,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体软件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便利,让我们可以轻松遇见一个陌生的异性,然后见个面认识一下,一顿饭的功夫就知道对方是不是适合自己的人,有没有发展下去的必要。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两人交往的成本,也帮助我们快速了解自己喜欢类型的标准,可谓一举两得。
我说的上面这一段话,应该会有不少人赞同,但也会有个别持不同意见,不赞同的话,我倒不会去说服你,我相信慢慢来你会和我一样的,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会成长的,而且我知道那些不赞同我观点人要说什么,我来替你说好了。
上面提到,人是不会变的,只会从一个阶段跨到另一个阶段,我们要找的是和我们处在同一阶段的人,而不是之前一个阶段的人,如果找低于我们现在阶段的人的话,事情就变质显得恶心了,这也是到现在,我都反感那哥们借着情感文章骗炮的行为,因为,他那时已经到了接受更多的尝试与筛选的阶段了,而她约的那些女生更多的还是大学生,还存留在盲目崇拜,对爱情抱有固执看法的阶段,他利用了这种阶段性的信息差异来约女生上床,挺可耻的。
好比四十多岁的男人利用权势钱财从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手里抢他二十多岁的女朋友一样,因为这种经历阅历所导致的阶段差异让这件事情变得十分恶心,简单说就是,四十多岁有钱有势的男人用自己的优势去追求四十多岁的女生就十分正常,但如果你用这个优势去追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生就显得十分可耻了,因为,你不过是提前了信息差带来的便利而已。我相信那些被骗炮的女生可能几年后就会后悔,原来当初的那个男的也不怎么样,不过在简书发发文章而已,而有的女生在自己二十多岁的那个阶段很多已经做的比当初那哥们还要好了。
再来说一说人设这个问题,先说明人设不是贬义词,再接着说,人设不是只有明星才会有,我们普通人每个都有自己的人设。这其实很好理解,所谓人设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己,那我们都知道,自己只是参与了对方生命中的一部分短暂的时光生活,认识到的也不过是部分的ta而已,那这个ta在你俩共同存在的时间段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你认为的人设罢了。
还是拿我来说,我也有很多人设,同事觉得我是个思维敏捷做事干练的人,朋友觉得我是个阳光开朗的少年,也有朋友说我其实是内向型人格等等,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扮演多少种角色就自然而然有多少种人设,而且只多不少。
总之,这些都是他们给的人设,我们自己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且我们每个人都还在成长,还在不停的经历和感受,因此哪怕是自己都还在对自己的了解过程中不断刷新,那些参与了我们部分生命的人当然不能够说到客观,但他们又需要对我们持有一个评判,于是,人设一词应运而生。
人设不是我们呈现出来的状态,而是他人对我们并不客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