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开始在“每天一万步”周更的时候思考,微信的生态已经有这么多公众号,所以我们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是:直播自己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的思考过程。
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回答一个问题——写作的本质是什么?是对大脑思考结果的整理输出,有了深度思考,写出来只是其中最容易的环节。正如德国大文豪歌德在法国史特拉斯堡大教堂所赞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每一篇文章实则是凝固的思想。
记得王兴在饭否的签名:如果我一整天都没看到、想到、或做过什么值得在饭否上说的事,那这一天就太浑浑噩噩了。对于我个人来说,如果一个星期都没有看到、想到、或做过什么值得写的一篇文章,那么这一个星期就太浑浑噩噩了。
清晰高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也是对自己重新梳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一个人写了,目的本身就达到了。
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让别人发现漏洞,这是命运赐给我们最好的升级包。
02
写作是想象力的释放。
有点像《白日梦想家》里面的男主角,我的脑子里飞翔着很多想法,在空旷的路上放开车把手滑行,像鸡毛慢慢从二维飞到三维中。
记得马伯庸在一个采访中说他经常靠思维游戏打发时间。最经典的的一个命题是“如果我在沙漠中间发现一整块十吨重的黄金,该怎么办?”
首先这十吨黄金你要如何运输出去?要不要找人?怎么保密?如何分成?如果你决心单干,那还要想租用哪些设备和车辆,如何在沙漠中一个人把十吨黄金切割成可运输大小。返回城镇以后,你如何卸货,如何存放?如何遮人耳目?接下来黄金你要如何处理?
很有趣,我的脑中也储存着很多问题让我来调度,比如 你可以在校车上放多少个高尔夫球?如果你必须给深圳所有建筑物涂色,那需要多少油漆?如果你有10亿美元和一艘航天器,怎么能解决人类最大的危机?
这是一种自我娱乐的思维体操,如果脑袋里装太多胡思乱想,那么把脑袋写空也是相当巴适的。
03
写作是一种人生意义的延伸。
记得15年和朋友交流,人最终想要的是什么?最终的结论是——传承。肉体通过基因不断的去传承,思想也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传承。
我一直在脑子里构思一部商战小说,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把它写下来、拍摄出来、做成游戏,就像TVB投资拍摄的《创世纪》一样,可以影响一代人。
为此我在简书上构建了一个数据库更新读书笔记,到现在大概收录了3000多条,可以随时从关键词调度信息。同时拆解研究我喜欢的作家如何写作,每周输出一篇来精进。
这种感觉就像陈老师演讲里说的玄奘,既有对于目标高远的渴望——他要为人类去取一部智慧之经,也有安于当下的一步一步接近目标的耐心。
每一个小的目标是为一个更大的目标服务,这是一种不急着结束的无限游戏,也给人安静且纯净的力量。
04
写作让人类文明负熵。
在物理学中,“熵”指的是一个系统混乱的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的度量——越无序,熵的值就越大;越有序,熵的值就越小。
章鱼是非常聪明的哺乳动物,在所有动物里聪明程度可以排到前五,但是它们出生的时候,章鱼妈妈就快要死掉了。那么章鱼跟谁学习生存技能?只能自学。它们没有语言、没有技能、没有故事传承,不管一生中积累多少智慧,对于每一条章鱼都只有重新开始。
即使一千年、一万万年过去,它们的文明是永远被锁死的。但人类不同,人类的文明之所以会存在,就在可以通过文字传承。
就像牛顿写给胡克的信中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05
宇宙如此深邃,生而为人常常感到孤独,假如思想是一束光,它本能的就想去簇拥、依偎另一束光。
康德一辈子没有离开那个小镇,但他并不浅薄。就像鲍勃·迪伦所说这一生有的人只是被淋湿,而有的人,能感受到雨。文字超越时间和空间,在某个一瞬,我们共振于百年前的智慧、快乐、悲伤。
既然每一位写作者都有一位老师,那第一个写作的人,是谁教他如何去写呢?庄子说那个人是大宗师。我常想,第一篇文章被他创造出的瞬间是那么的美好,就像一束光终于拥抱了另一束光。
从这一刻开始,人类,掷出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