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底色”好的人通常有这3个内在特质
那么,一个“人格底色好”的人,究竟有哪些内在特质?
1.情绪成熟:情绪趋于稳定,不让别人承担自己的负面情绪。
人格底色好的第一特征,就是情绪的稳定与成熟。
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曾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
成熟的情绪管理,是一种“先处理自己,再处理关系”的能力。
这样的人不会因为工作压力大,就把情绪带进你们的对话里;也不会在争执中一味指责你“惹TA生气”。而是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源头并主动调节情绪,不随意宣泄负面情绪让你承担。
朋友小夏曾谈过一段异地恋,对方是创业者,平时压力很大,但他们的沟通始终柔和、坦率。
有一次,对方刚经历重大项目失败,情绪很低落,却还是在通话里温和地对她说:
“我这几天可能心情比较低落,但不是因为你,是需要处理工作上的事。你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处理完我会告诉你。”
小夏说:“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真正成熟的伴侣,是知道自己状态不好,但也会努力不让你误以为‘都是你的错’。”
情绪成熟的人,不是不会崩溃,而是即使崩溃,也会尊重和维护彼此的界限。
2. 责任感强:说到做到,不轻易承诺也不轻易放弃。
人格底色的第二个关键:内在的责任感。
TA不会把“我就是这样的人”当作逃避的理由,而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关系有很强的责任感——不轻易许诺,不回避问题,也不把责任推给他人。
在关系里,这样的人能扛得起承诺的重量,也有能力处理摩擦与冲突。
TA不会在你生病时消失,也不会在你情绪崩溃时只说一句“太累了别烦我”。
哪怕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TA也愿意坐下来好好讨论,而不是摔门而去。
责任感,是一种比激情、亲密和承诺更可靠的情感要素。
3. 心理韧性强:能自我修复,也能共情他人。
最后一个特质,是强大的心理韧性。
拥有这一特质的人,即使经历过创伤,也不会把伤害传递给你;即使过去有阴影,也不会让它成为控制他人的理由。
TA们懂得复原、愿意成长,也有足够的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困难和软弱。
网友@Echo 曾分享过一个经历:
她的伴侣有严重的原生家庭创伤,童年一直被父母忽视,却没有因此变得冷漠或暴躁。
反而会时常提醒她:“我不想让你也有那种孤独感”——
她加班晚归,他一定会亮着一盏灯等她回家;
她不开心,他也不会追问,而是默默下厨做一顿饭,陪她吃完。
Echo说:“他总说自己没那么善于表达,可是他比谁都知道怎么照顾别人的孤独。”
这就是“心理韧性”——个体不被伤痛定义,也不让痛苦变成他人的负担,而是在自我修复中学会了理解和承担。
人格底色,是一个人“如何爱”的根基。
这些特质,并不是对你一个人才有的“特供温柔”,而是TA们在人际关系中的普遍姿态——不光对你体贴,也愿意善待朋友、尊重父母、温和待己。
“人格底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个人日积月累形成的“做人的姿态”。
TA如何对待不如意的人和事,也决定了TA能不能在关系真正进入现实阶段后,依然给予你安全感与稳定。
我们都渴望遇到“对的人”,可真正值得共度一生的,并不是那个“说得好听”的人,而是有能力爱,也有能力负责的人。
3个要素,让我们收获健康而稳固的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Sue Johnson提出“情感聚焦疗法”(EFT)时指出:一段健康亲密关系的核心是“情感安全感”。
伴侣拥有好的人格底色固然重要,但健康的亲密关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付出,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维护,共同成长为“很好的人”。
让自己和伴侣掌握以下3个要素,就能让关系变得更长久和稳固:
1. A = Available(可用性)
指的是:在一方需要时,另一方能及时出现、给予支持和陪伴,不让其感到“孤军奋战”。
比如某天,对方加班到深夜,你是否会发一条“需不需要接你”或“吃饭了没”的消息?
对方生病了,你是丢下一句“多喝热水”,还是默默为其做饭,或者陪TA去医院看病?
很多看似“小事”的细节,其实都在传递一个信息:“我在乎你,也愿意支持你。”
2. R = Responsive(回应性)
回应不仅是回一句“在的”,而是真正理解对方的情绪,并给予情感上的接纳。
比如某天,你被老板批评了,心情很低落,甚至自我否定。
你把这个消息告诉对方,一个高回应性的人会说:“你一定觉得特别委屈吧,要不要跟我说说?”
而不是说:“哎呀,不就批评你一句,至于吗?”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承接你的情绪,是否有足够的同理心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评判和敷衍。
3. E = Engaged(投入度)
最后一个维度是:双方是否真正参与到这段关系里?
很多人嘴上说着爱,在具体行动中却非常敷衍。
真正的投入,是主动的、持续的、可被感知的。
不是你问一句TA答一句,而是TA也会主动分享日常、表达情绪、思考关系的未来;
不是你一个人在维护,而是你累了、停了,TA也会站出来一起扛。
投入感是一段亲密关系能否长久的基础,它不是靠承诺堆砌出来的,而是每一个小细节都在说:“我对待我们的关系是认真的,我愿意将你考虑到我的未来里。”
很多人进入亲密关系,可能只会看到表面的甜蜜与热烈,却忽略了更深层的东西:TA是不是一个真正有能力处理好亲密关系的人。
而这份能力,不靠技巧,也无法伪装,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从TA是否“在你需要时在场、你表达时回应、你沉默时靠近”中慢慢显现出来,在TA待人接物的细节中观察出来。
真正健康的关系,可能没有那么浪漫甜蜜,也不是那么轰轰烈烈。反而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温和可靠,在波涛汹涌时从不逃跑。
写在最后
我们常说“不要因为寂寞而去爱”,但更进一步的是:不要因为一个人“对你好”就陷进去,而是要看清TA的人格结构和情感底色。
真正能共度一生的人,不是让你感动最多的人,而是让你不需要防备的人。
你在TA面前,不需要时刻小心翼翼、反复揣测,而是可以安心做自己。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段我很喜欢的话:
“能长期稳定维持下去的关系,不是靠很强烈的爱、很大量的付出,而是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对抗、很少的强人所难,很多的接纳和允许。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适用于任何关系。”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4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作者:夏木
看直播学心理职场勾心/人际复杂/情感纠葛人心难测不知如何看透?点击【预约】,揭开人性密码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 Gottman, J. M., & Silver, N. (1999).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2. Johnson, S. M. (2008).Hold Me Tight: Seven Conversations for a Lifetime of Love.New York: Little, Brown Spark.(ARE模型:Available、Responsive、Engaged),用于评估关系质量。3. Horney, K. (1950).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 The Struggle Toward Self-Realization.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4.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5. Linehan, M. M. (1993).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New York: Guilford Press.6.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1995).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3), 497–529.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婚姻关系?
情绪状态不好?怎么自助?过往事件造成的创伤如何消除……
跟黄启团导师一起学习NLP实用心理学,一门关于
关系沟通、情绪状态调整的简快心理学。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添加好友回复:执行师
亲爱的们,最近公众号的推送规则有所改变,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