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总是有目的性和规律性的,作为同样存在的生命激情冲动和欲望与理性交织在一起,消逝着我们的生命过程,形成了我们的思想和世界观。我观察过许多人们的言行,生活化的娱乐和调侃并没有被理性驱除出境,相反,大多数人们并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刻板、规律和受制于规范。“笛卡尔说,人是那样地受盲目的好奇心驱使,常常让它们的精神去走不熟悉的道路,没有任何希望的理由,而只是为了碰一碰运气,偶然找到它们想要的东西,犹如一个受不可遏止的、发现宝物愿望驱使的人,不停地在路上转悠,希望能找到行人失落的宝物一样”[1]。理性作为一种抽象的人性,想为生命的存在寻找一种普遍的法则,为了让我们更清晰地从模糊和浑浊的视野中脱身出来,更迅速容易地接近生命的真实。然而什么才是我们想要到达的这种真实,这种真实存在吗?依靠理性这种抽象意义上的人性,我们是否能获得一种澄明,获得之后的生命会变得如何,是一种清明的愉悦,还是另外一种模糊和浑浊。有人说任何规则的存在,都是为了让人们去违反、攻击和超越的,如果理性作为一种抽象人性的规则,是否也同样接受这样的命运。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来讲,渴望到达的抽象人性的理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实现,迎接它的也不是一种人们误认为的澄明,而是一种死亡,一种生命存在性的死亡。因为生命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开放的可能性,一种打破常规的超越性,一种无规律甚至无意义的存在性。“在福柯看来,自我是不断创生和改写的,有时是更传统的社会中的一个成员,有时是本能性的个体,有时是身体与精神,有时二者则合二为一,有时是串在一起的经验和心理驱动,它时刻向前,永无止息。”[2]人是思想欲望的出发点,是行动的发出者。绝对的被动和客体的存在是特殊时代思想和情绪下对人主体性的异化的理解。拒绝也作为一种主体性的表现存在在我们的世界中,主体性要求我们不能在理性的控制下仅仅服从,成为一种客体的存在,于是表现成表象的冷漠、敌意、叛逆。作为人,我们是主体地存在着,在一种开放的可能性中生成着。“我是主动性的,不是宾从的客体,不是一堆事实和细节,我是流动的,自发的。”[3]是不断生成的。
虚空的在
一、精神虚空。“帕斯卡尔说:人类一切不幸只有一个根源:不能无所事事地呆在一间屋子里。因此能反映人特性的,不是丰富的内心体验,而是空虚。”[4]人不能无所事事,酒足饭饱之后就获得生存的满足。一部分人为了生计奔波,甚至无暇思考生活的意义,然而当他安静地躺下来,身体得到少许的解脱时,他的思维不是停滞的,总有一些思想和念头闪过,乐观的人奉行自己的信念,并为此心安理得,悲观的人会为了忙碌之后获得的虚空和孤独而感失落。这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的。无论人做什么,他在无意之间追求的只是一个目标:那就是摆脱空虚。“没有什么比万籁俱静这种没有激情,没有活动、没有消遣、无所事事的状态更让人难以忍受的了。此时他感知到的是他的虚无、他的孤独、他的不满、他的依赖性、他的无能为力、他的空虚。厌世、黑暗、忧伤、苦恼、无精打采、绝望很快就从他的灵魂深处升腾起来。”[5]从物质需求解脱出来的人们,更多地进入个人理性独立的存在状态,这种独立的状态使得人被僵化在理性的掌控制中,在理性判断无法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时,多元的社会存在形态蔓延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这种孤独要求我们走出自我,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在信任和爱意的存在中重新获得生命感的真实。
二、自为的虚空。萨特的存在主义给出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萨特把支撑着意识同时又与意识一起支撑着现象的超越性存在叫做‘自在的存在’,‘自在的存在’以充实、完满的方式标志着存在,它缺乏潜能的变化,是呆滞、无规律的、偶然的、荒谬的、多余的,它没有任何理由,没有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因此相当于惰性的物质世界。”[6]“‘自为的存在’是对自在存在的否定和虚无化。自在本身之中没有虚无,虚无是意识与自在发生关系时才表现出来的,虚无来源于意识是因为意识具有否定性结构。所以意识是自由的。意识作为‘自为的存在’是空虚的,流动的,它的特征是不完满并具有潜能,它是‘自在存在’的虚无状态,”[7]萨特的“自为存在”其实应该包括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两种存在,自为存在的这种虚无,来自于对自在判断的不确定性,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滋生的自由性,描浓了这种虚空。这是一种等待充实的虚空。这种虚空可以被多元化的存在形态填满,在各自的存在形态中,获得符合各自形态的充实。置身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生活形式的多元化使得很多人陷入一种价值和自我判断的迷茫之中。如何把自己从这种多元的虚空中解救出来,对自我的主体性作出恰当的判断,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的首要。
三、表象概念的虚空。“自我是虚构的吗?也许它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种幻象。”[8]它先验地存在于现象之中,这种未知的虚空存在,以一种象征的方式。如“‘空洞’埃菲尔铁塔,巴尔特主张一些符号更具有威力,更普遍,意义更深远,因为它们是空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采取了与德里达相似的推理路线。埃菲尔铁塔是‘纯粹、虚空的符号,它意味着一切。’因此,巴尔特说:‘它的形式虚空但存在,它的意义虽缺失但丰满。’”[9]“现时代是表象的时代,世界得到了表象,实在成了与主体相对的客体”[10],时间和空间占据在虚空中,人们用表象的概念证明着一种存在的真实。黑格尔的逻辑体系和绝对精神就是这样一种表象概念的典型代表。主体借助表象概念的虚空存在,在时间和空间中获得存在的意义的真实。这是虚空存在在主体中自我否定的结果,是借助于语言、概念所依附的一种流动的真实。人们相信在这种表象概念的存在中有一种相应的实在,这种实在与概念相互显现,相互表达。虽然人们无法确切指出这种潜在的交互,但表象概念中存在的完满的逻辑推理和趋向于规律化的认识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好奇心,博得着人们的信任。
渴望充实的主体
一、诉诸理性的充实主体。人凭借着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欲望、行动的发出者成为存在的主体。从笛卡尔的“我思”之后的三个世纪,他为人类理性的认识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开端。康德把笛卡尔经验的自我改造成纯粹的先验自我,把自我意识上升到纯粹理性,理性概念的不断充实和在人类社会中的广泛接受,使得理性成为了每一个成人的存在标准。启蒙的存在即是能运用自我理性判断的存在,“人们认为思想运用因果律能了解存在的一切,思想不仅能认识存在,而且还能改造存在。”[11]无论理性以何种方式存在-先验地、经验地、逻辑地,它都以一种趋近于真理的方式引导着人们的思维,在这种趋近中人们若隐若现地窥得一种可靠的真实,这种可靠的真实虽然同样具有虚空的特性,但人们相信它总在趋近。
二、依附于语言文字的充实主体。“后结构主义复兴了实践、主体性、历史行动、动态发展等问题,认为主体不再是古老的先验意识主体,而是以语言和文字为媒介的欲望主体。”[12]在语言和文字的家园里,海德格尔说我们在诗意地栖居。人们凭借语言和文字传承着一种曾经历史的存在,并在这种历史中渴望获得一种意义,这种意义依然具备着虚空的特性,而人们为了抗拒自我存在的更真实的虚空,把主体的意义求诸于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这种主体性地话语实践,是一种虚空意义上的超越存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主体性更趋近于一种虚空的永恒。
三、经验的充实主体。“从蒙田到拉罗什福科,从尼采到弗洛伊德,对主体获得的新的认识都是通过内省的方式达成的。现代主体将自己构想为一个规划,但另一方面又指导以自己命中注定不可改变的特殊性限定自己的生存,并最终将自己设计为它原本就是的自我。”[13]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自我经验。我们用理性的规划设计出我想要成为的自己行动的结果,却往往不能彻底地执行,那些居于我们经验的、感情的、欲望的自我怀疑和牵绊,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自我塑造的矛盾之中。同样的,这种矛盾的存在为主体地自我否定提供了场所,于是才有了不断的生成。在经验的主体中,任何可能性都潜在的存在,怀疑和否定生成着也重塑着理性主体的判断和规划。
四、道德的充实主体。人具有自由意识,所以人的存在面临着对自由界定的问题,因为自我否定的存在,世界上没有了绝对的东西,于是这种对于自由的界定成了伦理的基础。也就有了没有界定就没有本身的存在的命题,一个绝对自由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同样一个绝对自由的主体是不存在的,所以人不能把自己想象成神。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说要“认识你自己”。自我作为一个思维的主体,“福柯认为,自我并不是一个理论能描述的客观实在,而是一个实际上由我们的理论构成的主观观念。自我是一个抽象的构想,是一个有关其本性的种种理论的汇集。”[14]主体是一个主动的、发生于内在、表现于外在的过程。这种过程即自我构成的过程,在自我构成的过程中,作为主体必定会遭遇自身和他者的干涉和限制,于是我们必须把自己构造成一个自己行动的道德主体。这种道德主体才能在自我实践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无论主体在社会存在中被主体化还是客体化,他们总在自我否定的怀疑中体认着虚空,没有绝对的真实满足着人的理性和精神,而虚空同样以一种自我否定的方式存在,这种自我否定鼓舞着人们,让人们确信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表达,是在虚空中主体地存在。这种主体是一种主动自发的生成,是一种谦逊而又骄傲的自尊。在自我与他人建立的联系中,共同审视和虚化着在的虚空,主体性地充实着在的主体。
[1]《主体的隐退》[德]彼得·毕尔格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英]凯文·奥顿奈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P77
[3]《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英]凯文·奥顿奈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P77
[4]《主体的隐退》[德]彼得·毕尔格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5]《主体的隐退》[德]彼得·毕尔格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6]《人之解读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研究》丁冬红著河北教育出版社P115
[7]《人之解读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研究》丁冬红著河北教育出版社P116
[8]《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英]凯文·奥顿奈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P54
[9]《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英]凯文·奥顿奈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P54
[10]《主体的命运》莫伟民著上海三联出版社P19
[11]《主体的命运》莫伟民著上海三联出版社P15
[12]《主体的命运》莫伟民著上海三联出版社P11
[13]《生命哲学》费迪南·费尔曼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14]《主体的命运》莫伟民著上海三联出版社P308
ɣ���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