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自恋者可能就在你身边,学会自我保护


你是否看过这样的场景:同事总在开会高调宣称“只有我能解决这个问题”,却对团队贡献视而不见。当他人提出质疑时,他瞬间暴怒,指责他人“不懂专业”,甚至暗中贬低同事的能力。某人在恋爱中不断被对方否定——“你配不上我,只有我能让你变得更好”——于是逐渐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因害怕失去对方而放弃个人社交圈。某网红博主每天发布数十条精修自拍和“励志语录”,却在私信中辱骂粉丝“不懂审美”,将他人赞美视为理所当然。 

这些场景的人都像是被傲慢所绑架,他们的行为、言语无不透露出一种过度的自我中心化。他们以傲慢为武器,将人际关系变成权力游戏。随着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它如何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又如何摆脱被傲慢绑架的命运?《被傲慢绑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这本书的作者洛朗·施米特,是一位精神科医师,也是法国图卢兹保罗-萨巴蒂耶大学朗格医学院教授、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副教授,著有《给自己时间》《秘密》等书。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当代社会自恋的发展趋势,从心理学、生物学、文化、家庭关系等方面探究了自恋的根源和自恋的类型,也列举了一些辨别自恋者和应对自恋者的方法。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清醒地认识自己,避免过度膨胀,正确接纳自己的弱点和缺点,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人格;也可以帮助我们分辨身边的自恋者,了解他们的战术和策略,从而更好地与他们沟通、相处,避免心理伤害和情感道德绑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探究自恋的根源、类型及应对策略。

1

作者在书中提到,自恋人格的人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比他人优越,需要不断碾轧他人来肯定自己。他们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自认为比别人强”的信念,这种信念驱使他们不断追求外在的认可和赞美,以维持其脆弱的自我形象。他们往往缺乏共情能力,对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漠不关心,甚至不惜以伤害他人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文章开头提到三个场景的主角,便是自恋人格的代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作者用了六章的篇幅来说明,自恋人格的形成与个体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家庭是塑造个体性格的第一课堂。一些家庭会将孩子培养成其自恋父母的延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对孩子过度保护和赞美,事事有求必应,很容易把孩子培养成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对几个子女的爱有区别,兄弟姐妹之间存在嫉妒和竞争关系,导致子女们的性格大相径庭。甚至父母缺乏情感表达能力、父母之间为了表现自己导致的竞争、或父母与子女之间关于首要身份地位的竞争,都会导致孩子形成自恋人格。

而社会环境中的影响则包括:竞争压力让某些人想要超越规则。比如美国的前总统的小乔治·布什,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仍坚持己见,发动入侵伊拉克的战争。对成功的过度崇拜,认为成功就是金钱、荣誉和权力,为了追求它们孜孜不倦,万事可抛。受到广泛认可、点主导地位的民族性格,比如意大利的骑士精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对本国国民性格的影响;着眼于长远发展和追捧昙花一现的价值体系,也会加剧个体自恋倾向的发展。

此外,生物学中的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影响了个体的攻击性和心理韧性;睾丸素、皮质醇、催产素、多巴胺、血清素等激素和神经递质对个体的攻击性、随和性、亲嗣关系直到决定性作用;前额叶、尾状核、杏仁核、镜像神经元等脑结构和脑回路影响着个体的意图和行动。

2

知道了自恋产生的根源,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恋者的四大类型:显性自恋者、隐性自恋者、道德自恋者和变态自恋者。

显性自恋者:代表人物是希腊神话里因爱上自己美貌而死的那喀索斯。在职场中,某些“全能者”,则会通过高调自我吹嘘吸引关注,但内心依赖他人赞美支撑脆弱的自尊。例如书中提到的韩国教授黄禹锡,通过制造发表虚假研究和论文来打造自己的人设,以期获得国际大奖和研究资金,最终身财名裂。 

隐性自恋者:看似谦逊,实则缺乏行动办,幻想取得巨大的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比如在亲密关系中,一方只是做了一些日常的事务,却总是抱怨“我为你付出这么多”,实则利用愧疚感控制伴侣。

道德自恋者:代表人物是古代雅典的“木桶里的哲学家”第欧根尼。把荣誉、权力、忠诚和利他主义放在第一位,以“正义”之名行贬低之实。例如某些网络上的“键盘侠”,动辄微言大义,用道德标准攻击他人,实则满足自我优越感。

自恋变态者:作者认为这是最危险的类型,通过刻意吸引受害者、批评对方、引发受害者抑郁或自杀三个阶段的精神PUA摧毁他人意志。书中提到的女设计师的案例,她从最初提出建议不被采纳,到获得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再到领导安排更大的工作量和降低报酬,导致她工作受到批评补降级,最终被解雇。

在分析了自恋者的类型后,作者还对他们的个性进行了剖析。认为他们最主要的性格包括、忌妒、争强好胜、完美主义、多疑、自以为与众不同。

3

由于社会的演变、个体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个体的心理对自身缺陷的补偿,导致现在过分自恋的人似乎越来越多,那么,在了解了自恋者的类型后,我们应该如何与自恋者相处呢?作者提出,面对自恋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和自我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与自恋者相处时,我们往往会感受到压力和不快。他们可能无视我们的感受,强行将自己的意志加诸于我们。因此,我们首先要识别信号。例如,有些变态自恋者在亲密关系中常以“你是唯一懂我的人”开头,逐步过渡到“你根本配不上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感觉自己无足轻重、感到不公正、有空虚和被剥夺的不愉快的经历或感受,甚至出现头痛、腰痛和背痛等身体反应,在无法反击的情况下,逃离就是一种自救。

其次是建立边界。由于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我们的社会关系也存在多面性。但如果你与自恋者处于以下四个关系,则要小心警惕,对不合理要求明确拒绝。比如面对自恋同事的“抢功”行为,可直接公开事实:“这个方案是团队共同完成的”。 一是竞争关系。自恋者会把另一方视为竞争者、对立方或敌人。二是支配关系。在一个天然的或等级上的权威的支配关系下,自恋者会强加于他人某种生存或做事的方式。这种关系存在于职场、伴侣和金钱领域。三是工具化的关系。就是为了达到目的利用他人而不考虑他人。它在政界和夫妻不和时比较常见。四是霸凌关系。包括职场霸凌、网络霸凌和亲密关系中的霸凌。

第三是自我赋能。通过技能提升强化自我价值摆脱依赖。例如,在亲密关系中被霸凌的受害者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咨询知识,逐步重建自信并果断离开关系。在职场中也可以通过进修学习新技能,调岗或另谋高就来摆脱爱操纵的自恋者。

4

好了,《被傲慢绑架》这本书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深刻认识到自恋现象的根源和危害,学会了如何识别与应对自恋者,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保持自我觉察,避免被傲慢所绑架。

如今,我会在社交中主动倾听他人观点,并会反思自己:是否在无意中成为了“道德审判者”?是否用优越感掩盖了不安?这种觉察,让我的人际关系更加松弛,也避免了被他人傲慢绑架的可能。要知道在社交媒体泛滥的今天,我们或许都是潜在的“轻微自恋者”。但真正的成长,在于区分“自信”与“自负”,在关注自我价值的同时,保留对他人感受的敬畏。

若您想获得更多的体验,不妨购买原书阅读。感谢您的陪伴!

END

用生活所感去读书

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