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由邓超、俞白眉联合执导的《银河补习班》,好评如潮。
影片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80、90年代,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
马浩文设计的大桥突然坍塌,而他背了黑锅,所有人都认为是他贪污偷工减料才使得桥坍塌。
由于蹲监狱,马皓文错过了自己儿子马飞七年的成长,致使他成为一个不学无术的笨孩子,但马皓文一直坚信自己的孩子一点都不笨,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教导他如何学习,如何独立思考。
而马飞也在父亲的教导下,成为一名飞行员,一名宇航员,并获得飞向天空的机会。
影片用最走心的方式歌颂了这个世界上最浓烈的父爱。不过,剧中李建义饰演的闫主任,马飞就读的博喻学校的教导主任。他在剧中的几句经典台词,可以说分分戳中无数家长的心。
“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不上补习班,他们一定会被社会淘汰”“考不上好学校,你们还有什么出路”
闫主任这些话仿佛不是对马皓文说的,而是对所有家长喊出来的。如果不逼自己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孩子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其实,真实的人生,不会像考卷那样,跳出ABCD选项,有且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会有EFGH等多种岔路。早在一百多年前的达尔文,已经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阿·德·涅克索夫根据达尔文经历写成的《达尔文传》是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之一。书中详细讲述了达尔文的一生,从达尔文的童年时期开始讲述,到他的青年时期,在“贝格尔”号上的五年经历,《物种起源》的诞生以及他为真理而献身的一生。
从书中,我们不难发现,达尔文曾经就是“闫主任”口中的“问题学生”,他又是凭什么能逆袭成伟大的生物学家的呢?
01发自内心的兴趣,才是最大的源动力
面对学习成绩垫底的马飞,一直令闫主任头疼,决定开除马飞。闫主任残酷地说:“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
是的,煤球就是煤球,不可能是钻石,两者相比,价格存在天壤之别。可是,煤球与钻石各有各的功用。煤球再没有价值,它也能燃烧自己,给别人带来热量,带来温暖。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都有各自的潜能,我们总不能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给他贴上一张“无用”标签,否定他存在的意义。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孩子兴趣为主导,充分张扬孩子个性的教育。马飞最终因为对航天的热爱,促成了他的航天梦。
小时候,达尔文跟我们普通孩子并没有两样,调皮捣蛋,不喜欢古典教育,即古板的教育方法,达尔文的学习成绩经常是不及格,一有空就跑出去玩,喜欢收集甲壳虫、观察鸟类。
后来,达尔文进入爱丁堡医学院,连学位也没拿到;进入剑桥大学神学院,勉强拿到学位,却要跑出去进行远途旅行。这些行径,足于让许多父母崩溃了。在我们眼里,这就是典型的“问题学生”。
可是,达尔文从小培养的对自然的探索兴趣,持续了他的一生。他的巨大成就,与自己的兴趣密不可分,他的研究始终围绕着对自然的探索兴趣。
医学之路、神学之路,不及我自然之路。发自内心的兴趣,才是人最大的源动力。
作为20世纪世界公认的伟大教育家之一蒙特梭利博士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应该有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释放人的潜能。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教育呢?我的回答是在人出生起就要进行这样的教育,因为人一出生就具有无限潜能。”
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
02保持思想独立与自由,不做优质的绵羊
“不上补习班,他们就会就社会淘汰”这种想法,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想法,代表的是无数家长的想法。可是这些补习班,没有哪一个是根据孩子的内在需要去报的。
家长、学校与社会对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往往更多重视收入。这些必然会引起家长的焦虑:他们为自己孩子的未来担忧。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大学名气越响亮,教学质量越高,孩子将来的收入也更高。
为大学输送人才的中小学更是把升学率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与教师的收入挂钩。
在家长及教师的焦虑下,为了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学生根本没有选择,有如一个个应试机器,没有个性可言。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
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如同一只优质的绵羊,没有创新思维,势必被社会淘汰。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要教会孩子怎样去独立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思考找到自己的目标,然后坚持不认输的朝着这个目标奋斗。
达尔文能从一名地质爱好者,成为博物学家,正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能力,不会人云亦云。
达尔文在回顾自己一生的道路时,曾谈到两种气质对他的帮助,首先就是“保持思想自由”。
他告诉人们:我曾坚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实证明这些假说不符合事实时,就丢掉我无论多么爱好的假设,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别的办法。
“保持思想自由”在达尔文身上具体表现为富有怀疑精神和不自满、不保守。他的进化论是对当时宗教神学最大的叛逆,是大胆怀疑的产物。
达尔文的一生,从没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对待自己的理论,他决不抱守一隅,而是不厌深思,反复琢磨。
从他1842年整理出《概要》,直到1859年才发表《物种起源》一书的事实,我们就能体会到他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随着人工智能的更迭换代的加速,未来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没有思想自由的人,是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将无法与机器人抗衡。
03人生有多种选择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达尔文,出身于医生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医术精湛,医德受人尊敬。
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医生,或者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牧师,命运开了个玩笑,把他送到了“贝格尔”号舰上。
航海生活是相当艰苦的,他本可以返航,但他选择了坚持,这一坚持就是五年。他克服了晕船、克服了疾病、克服了孤独与寂寞,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收集每一种标本。自己选择的路就要认真走下去。
在他发表了《物种起源》后,遭到了来自教会及老学究们的猛烈抨击,他和他的拥护者们进行了艰苦而又卓越的斗争,这一斗争就是几十年,直到70年代后期,他的学说思想才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他可以选择妥协,不过人类对生物界的认识和研究,将会向后推迟若干年。
人生,不会像考卷那样,有且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会有多种岔路。命运只有一个,而人生却有多种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命握在自己手里,只要你相信你能做到。
爱迪生尽管一生只在小学校园读过三个月的书,但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可是他26岁开始出现耳聋,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耳聋的情况下完成的。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精神受到折磨的多重压力下,仍以顽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
路在自己的脚下,选择在自己心里。我们没必要因为某些人的言论而对自己贴上“无用”标签。
当下一个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时,我们不用惊慌。保持思想的自由,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命运始终握在人类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