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永远都萦绕心头,历历在目,总会像放电影一样一帧一帧浮现在脑海。
忘不了儿时的院子,好大好大,可以自由的奔跑,栽种了好多树木,以杨树为主,其次就是柳树和榆树,奶奶说,爷爷给我们留下的唯一的财产就是四间土窑洞和满院子的树了。我没有见过爷爷,还是上初中之后奶奶拿出爷爷的照片给我们看过,爷爷是瓦匠,所以擅长穴窑洞,那会儿没有砖,都是用土坯子穴起来的。在缺吃少穿的岁月,在政治色彩浓烈的日子里,爷爷被带上了高帽天天游街批斗,最后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就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年父亲只有9岁,奶奶36岁开始守寡,一个人带着七个孩子,日子越发变的艰难了。
奶奶说,那会儿真是饿啊,一把玉米面熬一大锅糊糊,一家八口喝。衣服也是几个孩子轮流穿,大的穿完给小的,补丁补了又补,鞋子也是自家做的,家里条件不行,大姑二姑都没有读过书,必须干活赚工分,有一年冬天,姑姑去挑水,鞋底磨破了,水井四周全是坚实的冰,脚底板硬是生生的被寒冰粘掉一块皮。也正是因为那样的岁月,造就了人坚毅的性格。
喜欢听奶奶讲以前的故事,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传承吧,小到一个家族,大到一个民族,都需要拥有传承的力量,祖祖辈辈,一代一代,不忘根,不忘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长大后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到奶奶讲的故事,但那会儿还不懂“传承”的文化内涵。
喜欢在院子里嬉戏玩耍,尤其是玩捉迷藏,一棵大树就是最佳的藏身地,绕着大树转圈圈就可以躲避被捉住。满院的杨树叶子春夏交季也是很好的食物,父亲总会拿一根长杆接一个铲子,铲一些树枝下来,母亲带着我们一起摘树叶,然后上锅抄一下,再熬一锅糊糊,之后找一个坛子,铺一层叶子,浇一层糊糊,铺一层叶子,浇一层糊糊,满了之后封好,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吃了。也可以直接抄出来之后和土豆丝烩着吃,也好吃。还有榆树叶子、枸杞叶子,都可以吃。
喜欢和弟弟在院子的树下玩游戏,点窝、跳房子、拔根、斗鸡、分田地、踢锅、砸炮、弹珠、拍画……那会儿没有电视,更甭说电脑、手机了,没有高科技,但是却在朴实的游戏中兄弟情浓于水,两个人谁也离不开谁,只要分开,总有一个人生病,然后父亲就得把离开家的那个接回来,看到兄弟回来了,疾病迅速就消失了,不治而愈,立刻打了鸡血一样,两个人拉着手跑跑跳跳,玩的不亦乐乎。
喜欢下雨后的院子,因为可以有美食吃,那就是蘑菇。每次晚上下完雨,第二天我和弟弟都会把院子里的树检查一遍,总有几棵树底部发出来一簇簇的蘑菇,绝对的纯天然无污染,摘洗干净,中午就可以改善生活了,蘑菇、鸡蛋、西红柿炒着吃,好香好香,因为有了这道美食,米糕都可以多吃一块。
偌大的院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每年母亲都会在院子里种各种瓜果蔬菜,西红柿、茄子、南瓜、西葫芦、白菜……,也会给我辟出一块小花园来,那是我的小花园,种各种各样的花儿,浇水都是一种乐趣,直到现在我也喜欢给花儿浇水。翻土、播种、铺薄膜、浇水,看着嫩苗破土而出就会兴奋半天,超级有成就感,小心的呵护着,看着它一天天的长大,期待着花儿的绽放。等待是漫长的,但是那种感觉却是细腻而美好的。
儿时的院子,留下了如此多美好的回忆,直到我们长大搬离了农村,每次回去祭祖上坟,都会绕道去看看,尽管因多年无人居住已经破败,但是它的美已经常驻于我心,一幅幅画面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每次驻足,都会热泪盈眶。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所有的树木奉献出了它们的身躯,满院子的树卖了8000元钱,随着我一起踏上了哈尔滨求学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