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帅刘伯承》书摘03 -- 歼灭战与积极防御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刘伯承曾用“按跳蚤”和“啃核桃”来形容用兵方略。
什么是“按跳蚤”呢?你用五个指头按跳蚤,可能最后一个也按不住。可如果看准一个,集中力量去按那一个,就会起到按住一个,消灭一个的效果。
“啃核桃”的道理也一样。核桃很硬,一口是咬不动的,只有集中力量,狠击一下,将它打碎,才能一块一块吃掉。

刘伯承指出,三十二团死守狼牙山的战术是一种单纯防御,也是消极防御,不是积极防御。
什么是积极防御?
刘伯承说有两种,一种是“层层抗击法”,可以先阻击杀伤敌军,摆出要与对方决战的架势,但当敌人主力展开后,就迅速转移至新阵地,再进行新一轮的阻击和杀伤。如此反复多次,就可以达到杀伤和拖住敌人的目的。
另一种是“迂回法”,要点是一面组织正面防御,大量杀伤敌军,一面派出部队对敌人进行迂回侧击,迫使敌人后退或无法迅速前进。

刘伯承认为有从战术角度进一步加以剖析的必要。 日军从关家垴撤走后,他和李达登上山头对日军所修筑的工事进行了察看。
两人仔仔细细地察看了一遍,发现战壕里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要说不同,就是其两侧挖了许多“猫耳洞”,每个洞里能隐蔽一人至三人。
然而这就是冈崎支队靠60多人依然能够死守阵地的原因之一。
刘伯承对李达说:“别小看这几个猫耳洞,凭我们现有的武器,还是很不好对付的。他这个办法我们也可以学习嘛!”

不能轻敌

当初发起百团大战时,大家都轻视了日本人的铁路技术和装备,以为只要摧毁了正太铁路,日军至少三个月之内无法进行修复,可是没想到最后二十多天就通车了。

以己度人

在武沙战役中,八路军共毙伤伪军500余人,俘虏180多人,但自身也伤亡450人。
刘伯承引以为教训,此后他经常要指挥员们设身处地地权衡一番:如果你自己去执行这项任务,是否有可能完成?
如果你也没有多大把握,就不要叫你的下属和士兵们去硬拼!

快速移动部队需要轻装,否则有性命之虞

对野战部队是这样,对部队机关也是如此。在一二九师师部,所有人按规定都必须在黎明前起床,除了跑步,还要进行射击和投弹训练,连宣传队的女队员也毫不例外。
到反“扫荡”需要转移时,机关人员的着装负荷则必须与野战部队相同。
刘伯承这样告诫部属:“一切都要从战斗需要出发。对一个人来说,小包袱里的东西多了,就妨害轻装向前。”

转移之前,刘伯承意识到机关的反合围是反“扫荡”的一个关键问题。
师部摊子大,坛坛罐罐多,但他仍像以往那样要求一律轻装,并由李达亲自对机关人员的背包和包袱进行检查,多余的服装、鞋袜,或者别的不太需要的东西一律予以清理。

刘伯承特别指示两个梯队都要轻装,凡可带可不带的东西、笨重的东西必须坚壁起来,总之身上的包袱要越小越好。

当李达前来劝慰时,刘伯承动情地对李达说:“他(指左权)的牺牲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要不是机关庞大,工作人员特别是后勤人员大部队不会军事行动,是不会发生这种不幸的。”

八路军在游击战中的战斗手段,一般有伏击、袭击和急袭三种。究竟使用哪一种为好,各部队自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刘伯承主张一般情况下应采取伏击方式。

这么说并不是信口开河。根据各方面送来的统计数据,刘伯承测算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几种战斗手段,以八路军在伏击战中的伤亡为最小,敌我伤亡比也最为经济。
打伏击时,就空间角度而言,会有阻击、侧击和尾击三种方法。
这三种方法同样有优劣之分,具体来说,就是侧击胜过阻击,尾击又胜过侧击。
原因是敌人在遭遇伏击时眼睛是看着前面的,对侧面的注意力较差,而对尾部的注意力更差。

考虑到今后战斗会更加频繁,弹药来源又很缺乏,刘伯承要求从领导干部做起,每个人都要苦练射击技术,争取成为神枪手,并提出了一个相应的口号,“每县每天打死一个鬼子。”

部队打得好与不好,都可以归结到对各个战术细节的把握之上。

“老住一地,将遭袭击;老走一路,将遭伏击。”这是刘伯承经常说的一句话

凡事要多想一步

新一旅常在这一带活动,唐天际事先也已经向当地的几个牧羊人打听了一下路径。

“牧羊道”不少地段很险要,就怕后梯队这么一大摊子过不去。
刘伯承对此也颇有感触,太行区机关和师部虽然进行了精简,可是仍有好几百号人,行起军来一长串——用刘伯承的话来说,他是“背着电灯泡子赶场,怕挤怕撞”。

沙皇时代俄国有一位堪比孙子的著名军事家,名叫苏沃洛夫。
他曾率部从意大利北部翻过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从而成功解救陷于瑞士的俄军,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这位苏沃洛夫另有一句名言:“凡是鹿能走的地方,人就能通过。”

刘伯承要求除非在必要的情况下,部队一律不要开枪。甚至就是迎面撞上了,只要日军认不出对面来的是八路军,也不要抢先开枪,“要沉住气,别忘了鬼子现在是闻枪声必集结的”。

一开始,他们还以为是掉队的警卫部队赶上来了,便主动上前靠拢。当双方相距仅几十米时,才看清对面来的是日本鬼子!
只听走在前面的汉奸翻译叫了起来:“出来吧,看见你们了!”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免不了紧张。刘伯承很有经验,说:“不要慌,这是虚张声势。别理他们,不要开枪,我们悄悄地绕过去。”

之所以突围中如此险象环生,主要还是遇到了和八路军总部类似的问题,即机关臃肿以及机关人员缺乏军事素养。
过“牧羊道”时,后梯队掉队的原因之一就是联络人员不熟悉道路,并且一遇到紧急情况队伍就收不拢。

李达考虑到刘伯承年过半百,又有伤病,怕他撑不住,就劝他加强一点营养,添点好吃的,不要总是“吃砖头”。
刘伯承摇了摇头,一脸“不服气”的表情:“你看我的身体不好?我的适应性可强呢!我这个人哪,也怪得很,条件好,能过;条件差,也照样能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