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4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①。帝欲偃武修文②,亲自临幸③,悉召群臣。山公谓不宜尔④。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⑤,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⑥,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⑦。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⑧,遂渐炽盛。皆如公言。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⑨”。王夷甫亦叹云⑩:“公闇与道合。”
译文:
晋武帝(司马炎)在宣武场讲习武事。武帝想停止战备,修明文教,就亲自驾临,招集全体大臣。山涛认为不能够这样。于是与各位尚书谈论起孙武、吴起用兵的主旨,并且进一步进行研讨,在座的人没有不赞叹的,都说:“山少傅所论是天下的至理名言。”后来众王侯傲慢奢侈,轻易生发事端,造成祸患。各地寇盜纷纷如蚁聚合,郡国多因毫无准备而不能制服,于是战火越烧越烈,全都正中山涛所言。当时人认为“山涛未学孙、吴,却暗与兵法之理相通”。王夷甫(衍)也赞叹道:“公言暗与道相合。”
注释:
①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昭长子。公元265年,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为晋第一代君主,死后谥武皇帝。 宣武场:魏晋都城讲武之所。
②偃武修文:停止战备,修明文教。
③临幸:帝王亲临。
④山公:指山涛。涛字巨源,为竹林七贤之一。历官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司徒等。 谓:认为。 尔:如此,这样。
⑤尚书:尚书省列曹长官。晋代设吏部、屯田、度支等六曹尚书。 本意:主旨。
⑥举坐:全座,满座。指所有人。 咨嗟:赞叹。
⑦诸王骄汰,轻遘祸难:指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晋初,因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并掌握军政大权。晋武帝死后,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网、成都王颖、长沙王义、河间王颥、东海王越八土先后起兵,争夺政权。从永半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经历16年。社会大动乱,严重破坏了生产,加剧了阶级和民族矛盾,动摇了西晋统治。
⑧郡国:指天下州郡和王国。
⑨以谓:认为。 闇:通“暗”。
⑩王夷甫:王衍字夷甫。好老庄,善谈玄理。屡居要职,官至尚书令、太尉,为西晋名臣。后被石勒虏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