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学会校外活动中心(柏庄时代广场金街216)孩子快5岁时,经过慎重考虑,多地走访,我给他报名学跆拳道。小家伙一开始很喜欢,可是,上了两个月后,开始不耐烦了。
一天晚上,他终于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课!”“为什么啊?”“我不喜欢练跆拳道!”
对于孩子的这种反应,我早有预料,于是安慰了他两句,然后坚定地告诉他:“今天必须得上!既然报了名,就要坚持下去,妈妈会陪着你的。”
“不去,我就不去!”他继续闹,然后感叹了一句:“大人真幸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小孩真不幸福,什么都要听大人的!”
我告诉他:“很多事情你们小孩还不懂,不能做决定,就得听大人的!”
在没有孩子之前,我曾告诉自己:我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凡事跟他商量,绝不逼他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
然而有了孩子之后,我的想法渐渐变了。
我渐渐发现,父母绝对不可能与孩子成为朋友,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有时甚至要逼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尤其是学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常常喊着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口号,要求与孩子平等对话,然而很多时候却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很多父母口里的“尊重”,变成了“遵从”。
于是,在孩子对舞蹈、音乐、美术等感兴趣的时候,二话不说报了名,然而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不耐烦之后,又遵从孩子的决定,不想学就不学了呗,没事,孩子快乐就好。
孩子的学习,自然要尊重其兴趣为前提,但是大部分由兴趣引发的事情,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必然会遇到瓶颈,这时候兴趣可能就变成了折磨。
只要坚持下去,折磨过了,兴趣变成了特长,接下去就是享受。这种变成特长之后享受到的乐趣,又会驱动孩子继续深入学习,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然而,以孩子的天性来看,早期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很容易感兴趣,但要想仅靠兴趣和内驱力让孩子长期对一种事物感兴趣并坚持下来,基本上不可能 。
“不要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孩子快乐就好”,这话听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负责任。
任何学习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这时候家长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东学一下西学一下,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
逼,是父母对孩子未来的一种坚持。
乐坛天王周杰伦做客《鲁豫有约》,曾坦言,自己学琴是被逼的。一开始他学的是画画,但玩性大,水平久未长进,很快便放弃了。后来他改学钢琴。
为了防止儿子重蹈覆辙,每当他练琴时,妈妈就拿着棍子站在后面,为此,一站就是五六年……节目中,周杰伦说,要是没有妈妈当年的逼迫,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身为父母的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喜新厌旧”的典型。一个玩具,到了孩子手上,喜欢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孩好奇心强,求知欲也大,一旦熟悉了一件东西,热度很快会消失。
但学习一项技能,除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坚持,而父母的逼迫,就在于引导孩子懂得坚持。
有这样一道考题: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会是多少?备选答案有:10%、23%、38%、63%。结果,大多人选了10%,少数人选23%,极个别选38%,63%几乎无人问津。
然而,正确答案恰是: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是99%,按反复尝试100次计算,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最后成功率应是100%减去37%,即63%。
一件事,反复尝试与坚持,它的成功率竟能由1%上升到63%。可见,孩子在学艺过程中,遇到犯懒等一些力不从心的困难时,引导孩子不抛弃、不放弃,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父母这种“逼迫”,是帮助孩子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必修课。
逼,考验的是父母的内心的底气。
既然,很多时候成功是被逼的结果,可为什么“逼”却成了教育中一个负面的标签?我想,马云有一句话可以说明其答案:一切问题的根本都是人的问题。
《虎妈战歌》一书曾在华人圈引起轰动。虎妈分享自己极为严苛的教育逼迫法,每天逼孩子练琴,每门考试逼着上A,逼着孩子参加校园演出……结果两个女儿就这样被逼上了美国名校。
无数人也想跟着虎妈学,只是我们或许忽略了一点,虎妈本身便是个极为成功的教育成品。作为耶鲁大学法学教授的她,有着自己的教育见识,她深懂孩子成长的规律,怎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才是有利的……这,是她对孩子敢逼的底气。
逼,考验的是父母的底气。逼,不是盲目模仿,更不是用同样的方法去复制和粘贴。
其实,想想自己,也许我们的才华不及虎妈,不奢求孩子精通什么琴棋书画和文韬武略,但希望,在他们童年里有一项“艰巨的任务”,让他将来回眸反顾一路艰辛,满满充实;还希望,在他日后平凡的人生轨迹里,因为这点小小的特长,而看见生活更多的亮色。
正如蔡康永说的那样:人生前期不嫌麻烦,后来才不会错过让你心动的风景。
在孩子想放弃游泳的时候,应该对他说一声:孩子,你再坚持一下;在孩子觉得英文困难之时,应该帮助他爱上英文,给他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太任性。不要让未来的孩子埋怨你现在没有逼他坚持,折腾未来的你。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那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让孩子做决定,因为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见识和能力。
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做决定的时候,如果什么都听孩子的,那还要父母干什么?
抛弃要与孩子做朋友的念头吧!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应该做的是要担起责任,走在前面,成为孩子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