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3年8月25日)
今天陪儿子去看“乐高积木狂想季”展览,同行的还有一个夏校同学。
乐高认证拼砌师内森的作品充满想象、创造,让人叹为观止,旁边不时有小朋友和家长发出惊叹!“妈妈,看,这小提琴都是搭出来的!”
小朋友看出了乐高的神奇,我却仿佛看到了内森的“神”、“气”、“韵”。在内森的多幅名为“冒险”、“崩解”、“崩裂”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我们都曾经有如只靠着一个指头悬在那边苦撑的经验,不是吗?在一开始我们都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常常却又能全身而退。”
“每当白昼,生活剥夺走一部分的我们;到了夜晚,我们又将自己拼凑回去。我们就在如此的过程中愈发坚强。”
“即使我们都长大了,我们依旧需要一个可以让我们感到安全的地方。这件作品是在我第一个工作室诞生的。在那段时间中,我内心感到无比孤独,因而造就了这件作品。”
“冒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曾经是位律师,当律师没什么不好,但我知道在内心一直潜伏着另一个我,一个艺术家的我。终于有一天,我决定释放艺术家的我,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
在我出发前的二周,这些字一个个敲在我心头!
看完展览,和儿子同学一起小坐,儿子兴奋地讲夏校的生活,他讲的时候,表情丰富极了,他真的有演讲的欲望和才情,听他讲故事,我常常想起莫言的那句话,“我是个storyteller”,其实能把故事讲好是一件非常不错的本事了。眼前的这个小小的“storyteller"正在苦读英语,而他的初三课程正在等着他,暑假作业还没动,我不知道他该如何面对学校生活。
而他的夏校同学,小时在日本长大,回国读小学后升初中,是位数学极棒,奥数获奖的男孩,在一边总是很纯情地笑笑,他的困惑是学科不均衡,母亲是孔子的76代,外公希望他一定要学好中文,希望他爱国,而现实是语文严重拉了他后腿。而且在日本挺爱”中国“的他,回国后不知如何”爱国“了。
无论内森还是儿子,亦或儿子的同学,他们都如此独特,怎么让他们活得更精彩,怎么让每个人变成不同的“人”,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是我此行一直想要想明白的问题,在滚滚的社会大潮中,成为独特的自己,简单的事情仿佛挺难的。
我是谁?
面具的自己真的能崩解吗?
真的自己就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