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如何理解,他的后一句你知道吗?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纵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称号,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感受到,礼仪规范贯穿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风水等来自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经验,它们都以谚语、俗语和歇后语等代代相传,至于是否有科学依据,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民间俗语,由于古代人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很难有诗有书。道听途说后,只有表象不知其道理。比如众人皆知的“富不过三代”,这无疑是揭示的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但这句话的重点在后半句,鲜为人知。它的本意不仅限于揭示,而是规劝。

人们之所以熟悉前一句话,是因为财富深入人心。无论是高官还是小卒,对财富的渴望从未停止。然而,财富永远不会是容易的。虽然很多人天生富贵,但追根溯源,绝不是无中生有。所谓的“富二代”,也是他们的父辈付出非凡汗水和心血的结果。回顾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要么取得了成功,要么勤于教导他们的孩子。可见,财富总是努力得来的。

从贵族到普通人,没有几个是富有而持久的。根源在自己,不在自己,历史已为我们做出了前车之鉴。很多人努力的初衷都是为了改变家庭,让后代不再受苦。有钱了,自然得到了想要的,却因为辛苦而亏待了孩子。现在,终于可以弥补了。因为父母的慈爱之心,不忍心看到孩子重蹈覆辙,所以衣着奢华。因为自己的努力,尝尽了人间冷暖。成名之后,便会无微不至地照顾。终究忘了,因为努力才有所成就的天性。现在做的事情和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结果呢?所谓守成之君难如登天,再无坚决之心,。在当今繁杂的世界里,能富三代是幸运的。

这种社会现象古往今来随处可见,人性如此。所以这句话的后半段说的是“道德传十代”,才是说话人的本意。俗语本身就是古代文化经典精华在民间的演变,这句话也不例外。它来自于孟子: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总结

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说出生活的道理。总之,每一个谚语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都有它在当时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所以很多说法并不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科学作为基础,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

很多人把他们的长期繁荣归功于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既懂政治又懂狡兔三窟的道理。古代奇人无数,知道这些的更是多如牛毛。但是,千百年来被家族建立起来的人才是很少的。所以相对于这些瞬息万变的社会,有着坚如磐石的道德基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