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总结的好处在于,可以经常回头看看是否偏离了起初预设的赛道,以防“出轨”,同时检验一下完成率和进度,以便抓住机会来个“弯道超车”。
时间分配
整体上2017第一季度大致80%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收获也有,但还没达到自己的目标,加上一些小的变动,更确定了对打工这件事的看法:你的死工资,正在拖垮你!即便是做销售的,如果工作不能给你带来积累和成长,暂时性的拿到看起来还不错的薪水,也不是什么长久之计。这两年市场真的不怎么样,但有价值的东西依然会受到大众认可并获得资本青睐。虽然有时候真的是借着所谓的风口玩一票,走人,但只要是实实在在赚到了,也值。有了第一桶金,攒够了初始资本,再向更高层进阶也有了“垫脚石”。毕竟现在靠资本和机会赚钱比很多时候干努力要来的容易的多,也快的多,这样来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另外20%的时间用在个人成长。唯一坚持下来的一件事是在船长群打卡日更,从2017.2.6至今坚持日更62天,部分发布在公众号,部分写在云笔记,中间虽然偶尔会有偷懒写的不多,但一直坚持,现在已经养成习惯。有一点体会:如果想要收获更大,建议还是写出来发布在公众号或者简书等平台,毕竟是发布出来的东西,总会逼着自己写好;另一方面也方便读者给反馈,鼓励也好,建议也罢,一旦有了反馈,都会成为继续写下去的动力。说不定还有意外之喜呢!
3月份之探索
3月份业余时间大多在了解一个新行业,当时是冲着赚钱去的,后来跟不同的人聊,让自己立马冷静下来。从毕业到现在,说实在也了解和从事过不同的行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任何行业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就跟工作一样,当你在这个坑里,不能做出点成绩把坑填满,你跳槽换另一个工作依然是坑。
当别人告诉你他们这个行业多么牛,赚着一个月六位数的收入,在朋友圈晒着世界旅游、名牌包包,俨然一副人生赢家的状态,忽悠你进来一起合伙的时候,需要多想想:连历史都不能做到客观记录,何况一个行业。任何行业都有赢家和输家,这才是商业的本质。只不过赢了的人拥有了光环、聚光灯和话语权,而黯然离开的人,不会进入大众的视野,说话连个回音都没有。同样按照80/20法则,我们视野范围看到的,一定是那一小部分,而且还是那一部分金字塔顶端的人的风光。阳光照亮了他们,而你却认为一定也能照到自己。因为他们说,我可以,你也可以。
从事者不同行业的人,就像住在围城里和围城外,城外的人羡慕城里的人安稳,城里的人羡慕着城外的人自由。说白了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好行业,也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坏行业。关键是这个行业带给你的东西,能不能满足你的热情,匹配你的性格,发挥你的所长,而这些都是因人而异。所谓的新兴行业,也都是发展尚未成熟的行业,早期进入的人,做成了的确能享受第一波红利,甚至掌握整个行业的话语权,但也会面临这是一个假的新兴行业的风险。
既然看不清,那是不是就不去了解,当别人给你讲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新的理念时,听不懂跟不上,就说“拒绝被洗脑”。表面的全盘接受和一味的全面拒绝都不是明智之举。面对新事物新机遇要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去分析,理智的去选择相信。即便经过分析后发现,这个行业不是自己想要从事的,但经过分析调研,从中学习到的也完全可以借鉴运用到自己所在的行业。这也就变成所谓的跨界吧,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种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个人知识体系的打造和成长都有不可限量的帮助。
2月份之明确目标
整体上2月份很清醒,在定目标时砍掉了不少项目,如画画,健身等。报了写作课,或许是因为个人参与度不够,成长不大。总之,2月对目标进行梳理和精减,比较明确。投资理财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但首先你得有财才可以理啊,除了学习相关知识,赚到第一桶金才是关键,所以才有了3月份的忙碌和慌乱。回头看,3月份是抱着好奇的心态了解了新行业,说明自己心态还是比较开放的,没有一下子拒绝,但了解过后怎么做决定,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第一季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成长比赚钱更重要。当然,如果花费短期时间能让你获得初始财富积累也不是坏事。但长远来看,尤其是年轻人,还是应该把成长放在第一位。毕竟,钱是死的,大多人年轻时候赚的钱也是有限的,人民币贬值又这么厉害,如果现在给自己留下一点时间去成长,未来有了赚钱能力,将会赚的更多!
2017第二季度已经来临,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