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能力范围内,尽量选让自己心动之物。把“还行的东西”换成“喜欢的东西”。
2、敢于正视以及表达自己的欲望,毫不胆怯的期待自己想要的一切,逐渐的会更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太过在意他人的眼光,杨绛先生说:“你要明白,剧场的戏,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观众是真的;而人生的戏,什么都是真的,只有观众是假的。” 都以为自己是活给别人看的,其实别人根本就不在意你。这就是真相。这是自己的人生,不要让他人来扮演主角。
3、打扮的力量。
4、写日记,自我对话,真实的与自己链接。
5、制定一个输出计划,重视输出的力量,通过输出锻炼表达能力,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通过表达,能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在真正地思考什么,感受着什么。如果想以真实的自我和他人建立联系,首先要和自己建立联系,然后再用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和他人建立联系。为此,珍惜“让我心动的事物”而不是“别人要求我做的事”,这样我才能够找到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而且,表达的时候不必刻意修饰,也无须妥协,坚持不懈地找到最符合自己想法的表达方向。
7、关于思想:泉谷闲示将普遍性比喻为地下水层。如果挖掘的深度不够,那么在不同的深度抽取出来的水的颜色也会不同,有绿色的水,也有红色的水。但是,如果在最深处挖掘,那么抽取上来的水就是一样的,因为所有的水都会汇流到最深处。这和人的思想一样,到达最深处之后,汲取的内容就会超越专业领域和个人的差异,具有人类共同的“真理”或“美”。[参见泉谷闲示《“普通即可”之病症》(讲谈社)]
8、关于写作:发挥避难所和自我疗愈作用的创作,与在稳定的日常生活中从零开始的创作,二者的素材是不同的。前者基于痛苦的经验创作,后者的素材则是喜悦、希望以及自己想要感受的东西,后者更能体现自己的意志。
如果想从零开始进行创作,首先珍惜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在安心生活的日子里,邂逅让人心动的事物,不断积累创作素材。不同于追求功能性而产生的创作,这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探索感兴趣的领域并最终回归生活。
9、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应该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必须成为他那样的人。
10、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不是自私,而是照顾好自己后,自己内心幸福安宁,才能有给他人带来幸福的可能。
11、聊不到一起不要勉强。聊不到一起既不是自己的原因也不是他人的原因,只是思考的深度不同和感知方式不同而已。正如人的身高有高有矮,思考到什么程度是“刚刚好”也因人而异。这只是个体差异,并没有高下之分。如果把周围人比作热带鱼的话,那自己就是深海鱼。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是不一样,仅此而已。
如果认为“和周围的人聊不来”“闲聊没有意义”,就去寻找我的深海鱼同伴。我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发出信号,去寻找能够深入交谈的对象。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私下,如果我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深入交谈的对象,内心就会得到满足,也会开始享受闲聊的乐趣,觉得“偶尔闲聊一下也不错呢”。
12、如果遇到一个能说真心话的、能深入交流的人,就会明白“与人心灵相通”是怎样一种奇妙的感觉。哪怕只是跟对方说一句“今天好冷啊”,心里也会暖暖的。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如果对方说得很开心,也会觉得“原来这个人喜欢这个啊”“真好啊”。那个时候会发现,不管谈话的内容和深度如何,我们的心都是连在一起的。
一点点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理解对方的感受,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光也会变得更愉快。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能够说真心话的、合得来的人呢?方法之一是向外输出,这是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来让同伴找到自己的方法。
另一个方法是从小事做起,做自己想做的事。相对于向外输出的“被找到”,这是“自己主动寻找”的方法。
13、放下期待,不要求别人理解自己,提高幸福力。“希望得到理解”“希望得到共情”“希望被接受”等都是对对方的控制,试图改变对方反而会让对方产生抗拒心理。
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和希望对方做的事是你的事,对方接收到信息后是否接受、是否产生共情则是对方的事,是由对方决定的。告诉对方“我是这样想的”,有时会被理解,有时不被理解,这都没关系。放下对对方的控制,自己和对方都能获得自由。如此一来,我便可以与和自己想法、感受不同的人建立起舒适自在的关系,从而与更多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参考书单:《高敏感人士的幸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