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十二因缘的名相存在疑惑建议读玄奘翻译《缘起经》。
01概述

十二因缘有多种不同的划分,其中也有与五蕴重合的地方如“色”、“受”、“行”、“识”,要了解其中的区别,需要依据经典的解释。
“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因缘相依,事物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无论从内还是从外都是如此。
“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说出了“苦”的起因,所以要了解“苦”,离不开这十二因缘。
02摘读

经中对十二因缘也做了一一解释与分类,譬如”云何为生?谓彼彼有情,于彼彼有情类,诸生等生趣,起出现蕴,得界、得处、得诸蕴,生起、命根出现,是名为生。”诸蕴集聚为生,界、处、蕴、生起、命根不过是蕴的不同形式。
“云何为死?谓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类,终尽坏没,舍寿舍暖,命根谢灭,弃舍诸蕴,死时运尽,是名为死。”舍弃诸蕴运尽为死,命根、寿、暖、有情凋落。
03感悟

唐三藏法师玄奘翻译的《缘起经》,收录于《大正藏》中的《阿含部》。
玄奘是我国唯识之始,唯识为大乘,而阿含常归于小乘,大小之论不过是方式不同,且不可作为高低之别,那是荒谬的。“识”里面对名相的解读非常详细,每个字、词、义都非常严谨。所以通过读《缘起经》我们学习到其即便的含义,虽然现在流传的对十二因缘的解读非常巧妙,但是不能离了根本去谈经典,现在大部分人的解读经书摆放在那里就是一个摆设,他们讲的是另外一个跟经书同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