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起义、先覆翁以家殉之,族人祠焉,
赋此寄东里诸宗 (七绝三首录二)
明张治
禾山城东杨柳垂,嬉游尚忆少年时。
勤王去后空陈迹,惟有青松覆古祠。
金鳌江上锁千峰,东里桃溪指顾中。
水木百年瞻望地,几时归去拜寒松。
张治,字文邦,号龙湖,湖南茶陵人。其先世居永新,系南宋忠烈张履翁后嗣。1521年(正德十六年)进士第一,累官南京吏部尚书。人为文渊阁大学士,进太子少保。卒谥文隐,改谥文毅,又改谥文肃。著有《龙湖文集》15 卷行世,载《四库全书总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载有筒传。
次张龙湖先生吊张履翁诗 (七绝三首)
明 尹台
丞相孤忠天汉垂,白旗扬义忆当时。
伤心若论睢阳事,合有南云配烈祠。
痛哭江南倒虏戈,勤王其奈宋亡何。
青山乔木悲今少,碧水芳祠感故多。
桃花溪水叠千峰,少宰题诗彩雾中。
借问先朝东里在,金鳌古月照长松。
大社令彭震龙公像赞
元 揭溪斯
永新司令,吉之名贤。身可危而心不死,社欲毁而志不迁。岭海之雄风烈烈,汗青之芳声年年。宜乎俎豆百代,庆泽之流及天边。
揭溪斯(公元1274--1344年),字曼额,龙兴富州(今丰城县)人。元代文学家。曾主修《经世大典》、总修辽、金、宋三史。著有《文安集》14 卷,包括诗集《秋宜集》在内(《四库总目》)。
县地名志 名胜古迹(215)
义 冈 岭
陈移新
义冈岭在良坊乡高丘村后面,又 名龙头山,现名牛角寨,海拔412.8米。冈前松杉成林,葱葱郁郁,挺拔参天;冈左挂榜山峭壁直立,似天斧削成;右为钟鼓崖,悬岩高耸,若天然回廊。义冈岭高踞其中,有雄视一方之势。
宋景炎元年(1276),元兵大举南侵,丞相文天祥集师勤王,各地义师风起云涌,群起响应。时彭震龙领导的义军就是其中较强的一支。
彭震龙永新人,文丞相次妹夫。时永新县城已陷,震龙倡议谋复,与邑人(今莲花)何浩聚里中壮士数百人,就义冈岭山脊,筑营挖壕,并于山后数处固垒深沟,屯兵其中,保障一方,约结湖南诸豪杰同时起事。震龙每日训练兵马,教演阵法,树起抗元旗号,命名“义冈营”。一时四方义士,纷纷来归。
未几,元军多次发兵围剿,因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且义军俱系本地人,地形熟悉,元兵虽多,却无群众基础,结果一次次被击败,损失惨重。从此,义冈营威名远震。
次年(1277)文丞相自岭海(福建)引兵出江西,震龙遂偕何浩、肖焘夫、肖敬夫、颜思理等及各姓子民三千余人接应。一时声势大震,遂复永新县,固守城池。
元兵闻讯,大为惊慌,忙调集大军围攻,不幸叛将刘槃告密,引元兵袭城,因众寡不敌,城竞陷。震龙、何浩等俱被执,震龙痛骂叛将刘槃,慷慨就义,而城亦因以屠。文丞相闻噩耗撰文痛哭:“彭震龙余次妹夫也,性跌宕,喜功名,起兵勤王。及归,郡邑已陷,乃结湖南诸洞豪杰谋兴复。余出江西即以县反正。虏遣军攻之,其亲党内应,被执,遇害于郡城,哀哉!”复为诗以吊之:“堂上会亲戚(送李校书),可怜马上郎(白马),呻吟更流血(北征),干戈浩茫茫(南池)。”
彭震龙、何浩遇害以后,乡民仍继承他们的遗志,在义冈岭立寨固守,团结战斗,抗云强敌。终元之世,义冈岭杀声不绝。明贺守约有“迹在高冈磨日月”之句,可作资证。清钱塘孔兴源<义冈岭>诗曰:“忆昔丛军起义旗,孤锋顿解白登围。而今台榭荒烟里,几度临送夕晖。”
乡人还流传,清初厦布义士贺范玉、吴抗为反抗满清的残酷压迫,曾聚众于义冈岭,抗粮、抗捐,一时义声大著,威震一方。贪官污吏认为义冈岭乃英雄故地,常有先烈显圣,因而闻风丧胆,不敢贸然派兵进剿。
义冈营至今战壕营垒遗址犹存,登山景仰,凭垒远眺,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便会在胸臆间激荡。
何氏族谱序
永新之望山曰禾山其水曰禾水山之麓水之上流何氏世居之其居演迤连属相望其人多磊砢儒雅彬彬焉予尝读庐陵旧志阅宋时科第人物惟永新为盛而褎然为永新科第第一人者何昼也昼尝读书庐山白鹿洞由南唐自防归汴以筞干宋太祖其后又以进士及第仕至鳯翔观察推官夫如是则何氏之族所以为名世族者固自昼始及观昼之十世孙浩所为族谱序述其系自昼而上至安丰太守叡世次尤详于是又知何氏之族所以为名世族者自昼而上又自有人也名徳之后子孙至累数十世愈逺而愈蕃夫岂无故哉非有积行即有隠徳决非偶然者宋祚既迁浩以布衣倡大义举。
升堂何家,来了千年,历史记载的进士举人也有,莲花县有记载的第一个进士何昼就是何家人。李东阳的先祖都为何家写谱序。但是,后来何家却人丁稀少,默默无闻了。也许就和其族人何浩之事有关。
何昼,永新人。年少时读书于庐山国学。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举进士,官至凤翔观察推官。
张履翁
按《永新县志》:履翁,文信国署为学士院检阅,文字纠族,募兵与彭震龙、颜思理歃血盟城,以应勤王之师。所亲讽之曰:脱不胜,如祸延九族何。履翁曰:吾世受国恩,愿一死报之耳。后城陷,被执,不屈,死之。从祀文信公祠。
贺守约,字约束,号礼斋,江西省莲花县良坊镇人。以洪武乙卯贡授永新县教谕,居元末绝意进取,沉酣经史,辙有所得,时方遗老凋谢,守约独以行谊古学,为乡邑倡学者靡然宗之。倡立规律启迪不倦,一时桃李尽出公门。改河南光山县学博致仕,所著诗文曲赡风华士林,至今犹传诵不衰。
义冈山
明 贺守约
苕芜山势倚云烟,鼇背灵峰状俨然②。
树老荒苔迷断碣,岩悬斜日坠金钱③。
人从游赏风堪御,春入藤萝碧在天。
一笑登临饶韵事,置身物外挟飞仙。
【注释】①义冈山:一名龙头山。在今江西莲花良坊镇西北4公里处。山石卓立,上插云霄,有小井,水常不涸。旱极顶上,红焰冲天即大雨。宋末邑人彭震龙偕里中何浩屯兵山上,助文天祥勤王,山脊及山左营砦壕沟,山下长坪马道,迄今旧迹犹存。后人义之,因名其山。②苕芜(tiāo wú):高耸的样子。鼇(áo);传说海中大龟。③断碣:残破的碑石。金钱:指斜阳似金钱一样。
义冈营
清 孔兴源
忆昔从军举义旗,孤锋顿解白登围②。
而今台榭荒烟里,几度登临送夕晖③。
【注释】①义冈营:在今江西省莲花县良坊镇,宋景炎元年丞相文天祥集师勤王,时郡县已失。彭震龙与何浩等聚里中壮士数千人,就义冈山脊筑营掘壕,约湖南诸洞豪杰同时举事。收复永新等县,转战数郡。后兵败被执就义。义冈营仍坚持抗元数年之久。②白登:地名。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率兵30万,被匈奴冒顿单于 40万骑兵困于白登整整7天。危急关头,刘邦施计使单,解困于一角后,率兵逃离。此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双方均倾全力之决战,却戏剧般地收场。③台榭(-xiè):平而高的建筑物,便于在上面远望。
义冈山
清 贺教
终岁穷经学闭关,乘闲招友共登山②。
薜萝一径穿岩上,携得风云满袖还③。
【注释】①义冈山:见贺守约《义冈山》注 [1]。②穷经:深入研究经籍。闭关:闭门谢客,指不为尘事所扰。③薜萝:薜荔、女萝,皆藤本植物名。
龙科宝,字子重,康熙年间举人,江西莲花县花塘乡人,曾任浙江上虞县知县。有《龙溪漫草》和《杜诗辑涵》行世。
义冈岭怀古
贺冰泉
义冈岭,古称“龙头山”,是我们莲花县境内的一座名山,它位于良坊镇西部,高坵村后。义冈岭南有“钟鼓崖”,北边“桂面山”,西延伸至长长的文岭,均峭壁陡立。当你进入良坊境地,一眼就能看见义冈岭似牛角刺苍穹,又似龙头腾起,俯瞻良坊大地。我的家就在义冈岭山脚下。我们这里的人世世代代习惯叫它“牛角寨”,别名“义冈岭”知之甚少,其原因,一是因为它形似牛角,二是古时候这山中聚过“义兵”,立过寨,威名曾远播赣湘,壮举久留人们心中之故吧。当你来到义冈岭山脚下,沿着山下通往山腰那条狭窄曲折的岩石小路,一步步登上去便是义冈岭与挂面山相连的山口。山口很窄,下面是陡峭的悬崖。当年“牛角寨”的山大门就筑在这里,其地势之险要可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穿越山口便是一条狭长的峡谷向西缓缓延伸,一条山涧小溪穿谷而出,从山口深入悬崖,那“哗哗哗”清脆的水落声很远就能听到。这股山泉清淳甘甜,从山涧的岩石裂缝中喷涌而出,四季不涸。正是这咕咕山泉供养着当年牛角寨的千军万马,好浇灌着山脚下那几百亩良田。如今高坵村将它引入村舍,成了全村五、六百户人的饮用水,义冈岭继续在为民造福。进入谷地,便是依山而长向上伸展的一片片油菜林,间或长出几棵挺拔的松杉树。这里是义冈岭、挂面山、文岭三山这间的一块缓坡盆地,据老辈人讲,这里就是当年“牛角寨”的营地。那是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大举南侵,文天祥集师勤王,各地群起响应。文天祥的次妹夫,永新壮士彭震龙与何浩(今莲花人)等人聚集数百侠客义士于此筑“牛角寨”。他们在此招兵买马。次年,文天祥自岭海(今福建)领兵进入江西。彭震龙、何洁、肖焘夫,颜思理等人率领各路义兵出山接应,一举克复永新县城。收复永新县城后,这支部队被文天祥命名为“义冈营”。义冈岭此对名声在振,威震赣湘。义兵在永新县城婴城固守。后因宋军叛将刘磐告密,并引元兵偷袭永新县城,彭震龙、何洁等人率众义兵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被擒,相继遇难。逃回的义军将士仍在此山寨聚集勇继续抗击元兵。后来人们便将“龙头山”改为“义冈岭”。至今,在这片油茶林中,在茂密的松杉树下,残砖碎瓦到处都是,战壕营垒仍然犹存。每当我站在依稀可辨的古战壕营垒中,心底便会萌生由衷的敬意。当我拾起那块块残砖碎瓦,想寻觅那一个个美好而又悲壮的义冈岭故事时,但历史沉淀得太久,无法再现那昔日的壮举和沧桑了。义冈岭昔日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虽然早已悄无声息地沉逝了,但让我们莲花人所津津乐道的“莲花血鸭”—这道美味十足的菜肴却因与义冈岭的一段奇缘而久享盛名。当年彭震龙,何洁等义冈岭营打败据守永新县城的元军后,文天祥要来犒劳他这位英雄妹夫以及他那一群侠客义士,义冈营群情振奋,他们杀猪宰羊,大摆庆功晏,欢迎文丞相亲临义冈营,并准备在席间歃血盟誓,致死效忠朝廷,抗元勤王。因当时找不到鸡,只好杀鸭血冲酒来代替。做菜的厨师是当地的一位名厨,当他炒鸭子快起锅时,误将案台上的血酒当红醋倒入锅中,当他反映过来后为时已晚。无奈他只好将错就错,尽快翻炒。谁知炒着炒着,奇迹出现了,一股奇特的香气从锅中冒出,再细看菜色竟然红中透出粘稠,甚是好看。他忙用筷子夹起一块鸭肉尝一尝,那味道美得实在无法形容,厨师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席间,当文丞相品尝到这道“血鸭”时,顿时赞不绝口,连连称赞这位厨师高超的烹制手艺。据说,这道菜谱后来还传进了后宫,成了御膳房的一道名菜之一。历史的沧海桑田随着时光的流逝,义冈营的悲壮故事也巳从人们的记忆里渐渐地消逝了。只有巍巍的义冈岭依然孤独的耸立在天地之间。由它巧创的“莲花血鸭”虽然名贯大江南北,可又有多少人能记忆“义冈岭首创血鸭佳肴巧晏文丞相”这段美谈佳话呢?如今,当我们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烹制“血鸭”时,我多么希望我们的莲花老乡们都能捧着这香喷喷、甜丝丝的菜肴虔城地遥祭七百多年前义冈岭那伙侠客义士们。“莲花血鸭馆”如今已遍布大江南北,我多么希望我们的乡民们能将这道菜肴的传奇故事随着它的味美沁入人心,名贯华厦,永传后世。
彭震龙萧敬夫萧焘夫张履翁传
彭震龙,字雷可,号学坡,县城秀水人。南宋淳祐十二年(公元 1252年)解试举人,联科进士。性豪爽,倜傥不羁,曾因打抱不平触犯刑律,功名被革去,受了墨刑,于是,放浪形骸,以诗文自娱。
萧敬夫,弟焘夫,均工诗与字。焘夫字更隽秀,敬夫诗尤豪俊。两人敦品砺行,不求仕进,与庐陵文天祥相友善。文天祥因忤当道,罢官乡居,萧敬夫兄弟常在文山中与之游。彭震龙是文天祥次妹夫,自然常来盘桓。
元世祖忽必烈派伯颜统军20万,向南宋大举进攻,宋都临安危在旦夕。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元兵渡江,赣州知州文天祥奉旨勤王。彭震龙与萧敬夫兄弟正在文天祥府衙中,即由赣州遄返永新,联络西乡桃溪张履翁,分头纠族募兵,共聚集义士数百人二月,义兵开抵赣州。彭震龙授宣教郎、带行太社令,知永新县事,萧敬夫与焘夫均补从事郎,张履翁署为学士院检阅文字。
时,贾似道 13 万大军溃没,郡邑接连失守,伯颜大军向临安进逼。彭震龙率部随文天祥于四月初一从赣州开拔,下吉州,八月廿六日抵临安。十月,随文天祥援独松关,未至,元兵已破独松,返临安,驻富阳,
翌年正月十八日,伯颜进驻临安东北 30里的皋亭山。二十日,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扣。廿五日,伯颜遣散文天祥勤王义兵。
彭震龙等回到江西,吉州各县均已失陷。震龙妻子早已归宁,此时正跟随母亲南下避难,辗转于广东的惠州、广州、梅州。彭震龙无暇顾及家小,与萧敬失、焘夫、张履翁共商大计。
县城已被元兵盘踞,彭震龙与邑人何浩等在城西 150里许群峰环绕处屯兵筑垒,约结湖南诸峒畲、瑶族豪杰及本邑大姓,队伍日益扩大。张履翁、萧敬夫兄弟与颜思理等先后前来会合,声势大振。此屯兵处后人称为义冈岭,又称义冈营(今为莲花县良坊乡辖地)。
文天祥被押解北上,二月十九夜逃脱南归。五月,任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同都督诸路军马,七月开府南剑。遣将人赣,收复宁都等州县,与元兵进行了为时年余的拉锯战。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二月,元兵陷广东诸郡。忽北方报警,诸王昔里吉谋叛,元世祖召诸将班师。文天祥进军广东,五月,进入江西,收复会昌县。江西各地闻风而动,起兵响应。彭震龙收到文天祥的檄文,歃血誓师,旌旗东指,一举收复了县城。
六月三日,文天祥在雩都打败元军,随即收复兴国。萧焘夫来到兴国都督府,报告永新军情。
当时,永新邻近各县如龙泉(遂川)、太和(泰和)、万安、永丰、吉水等均收复,皆与文天祥为援。宋军气势很盛。
伯颜讨平昔里吉,元主命诸将南下攻宋。六月下旬,元江西宣慰使李恒派宋降将刘槃攻永新。刘槃,邑北花溪村人,任制使兼隆兴(今南昌)知府,兵败降元。
刘槃与裨将萧明攻城,守城军民一面百倍警惕,昼夜不懈,一面寄希望于文天祥派兵来援,不料因吉水、永丰等县又被元兵夺去,文天祥正派出3支部队分别围赣州,捣永车、吉水,攻太和,无力顾及永新。守城军民“候丞相之兵不至”,只得孤军奋战。弹丸小城前此已遭元兵蹂躏年余之久,这时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情况十分困难,“震龙等犹城守誓弗下”
久攻不下,刘槃受责,乃派亲信潜入城。七月十九日拂晓,元兵内外合发,城陷。彭震龙被执,骂刘槃,被送至吉州帅府,腰斩。张履翁、萧敬夫、焘夫、颜思理均不屈,同时被害。
元军屠城三日,妇女婴儿亦不能免。彭震龙之族逃出城者自此迁邑南濠溪。彭震龙余部撤出县城后迅速汇集,坚持抵抗。八月初二,义军被困在城西5里皂旗山至陂下渡口峡谷中,顽强战斗,而众寡悬殊,突围全无可能,无一人屈膝投降,“又不欲以颈血染敌刃”,乃同沉潭水。死难者有刘颜张段吴龙左谭8姓豪杰及其族 3000余人。
宋亡之后,文天祥囚大都狱中,有集杜句诗《彭司令震龙》:“堂上会亲戚,可怜马上郎。呻吟更流血,干戈浩茫茫。”《萧从事焘夫》:“洒翰银钩连,翩跹山巅鹤。惨淡斗龙蛇。及兹叹冥漠。”
皂旗山隔江相望有岭。僧苇航建醮竖幡其上,超度宋末居民死于元军屠城之难者,因而称为幡竿岭,名称相沿至今。
以后,邑人称8姓 3000 人就义处为忠义潭。至明代,8姓子孙在潭边建忠义祠。 祠至今尚存。
后世为忠义潭作诗文者很多。明末清初文学家贺贻孙《忠义潭记》强调指出:震龙、夫等人起兵前无一官半职,本无须承担勤王义务,尤其三千余草莽,从未蒙受皇室恩荫,竟执戈抗元,殒身不恤,显然并非报答赵宋,实为反抗强暴,维护正义。其意义重大深达不能简单地以“忠君”称之。
六章重大兵事
第一节 抗元斗争
南宋末年,元军南侵,永新豪杰彭震龙随文天祥勤王。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正月,文天祥出使被执,元统帅伯颜遣散勤王义兵,震龙南归,见吉州已失,与其友肖焘夫肖敬夫、张履翁、颜思理等约结湖南诸峒豪杰和县内大姓起兵举义,反抗元军。
1277年5月,文天祥率师一举收复会昌,江西各地闻风而动。彭震龙收到文天祥檄文后,自义冈(今莲花县良坊乡辖地)率义军收复永新县城。城复后,震龙与众将士积极备战,同时,遣肖焘夫诣天祥督府报告军情。6月下旬,元江西宣慰使李恒派宋降将刘槃领兵攻打永新。刘槃一面督重兵攻打,一面遣奸细潜入城内。7月19日拂晓前,元军内外合发,突袭入城,义军将士与元军进行激烈巷战,终因寡不敌众伤亡甚重。震龙、焘夫、敬夫、履翁、思理等被捕,就义。元军屠城3天,激起县民愤恨,震龙余部撤出城后继续与元军浴血奋战。农历8月2日,义军被困于城西5里皂旗山至陂下渡口峡谷中,虽奋斗冲杀,无奈重重围困,力量悬殊,又有百姓相随,无一人愿忍辱偷生,又不愿以颈血染敌刃,纷纷抱石沉潭,死难者有龙、刘、左、潭、张、颜、吴、段8姓及其族 3000 余人。此后,县名此潭为“忠义潭”。至明初,县人在潭边建忠义祠,每年8月2日致祭,缅怀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