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辉哥奇谈的一篇文章《停止对自己的苛责》,其中有一段这么说的:
我们看待自己很多时候都充满了「苛责」。可能和文化有关,也可能和家庭教育有关,我们很多时候都看不上自己。可能我们称之为「谦虚」,但我认为大多时候,这是一种自我伤害。
看到这段字在想我自己这些年的变化,接受了自己很多,但依然对自己还是有些苛责。为了让自己每天坚持看点东西,让我家宝贝帮忙监督自己交作业,结果常常因为各种情况,要么是因食言在自己心里的罪过本上记上一笔,要么因为写的不好而心里感觉别扭。久而久之写的欲望、打下第一个字开始写的勇气会越来越少。
不断的用更高的标准要求的自己,努力在大众面前表现的更好,无视自己的喜怒哀乐、按身处的场景变换成相应的角色。在夜幕降临、回到住所,蜷缩于床角,终于可以真切的感受下自己了,可那个自己是疲惫的、压抑的,是不开心的。不敢面对,就用更高的要求做护盾,在心里给自己加个油,开始下一个循环....
人类在不断担心未来机器人会不会有了自主意识、有了情感会将人类代替,可又有多少人在逃避着自己的真实感受,无视着我们作为人所特有极为珍贵的那一部分。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成长环境可能潜移默化在我们心里种下了那个高要求自己的意识,这并没错。我们只需要承认一下自己的缺点、接收一个更真实的自己、去表现一下自己的情绪就好。
想哭了哭一场、想笑就笑笑、累了休息会儿
去他的成功学,我就想瘫在沙发上
我没毅力,那好,我就把那些影响自己的外部因素排除下
有些时候,要求自己太苛责了,情绪容易崩溃,我们也需要平衡一下。少些苛责,去发觉自己,去找到其中自己喜欢的、热爱的那一部分才是坚持下去的根本。
谢谢这些年看过的那些电影,那些直抵内心深处,难以压抑眼泪、欢笑的场景,也特庆幸以前傻傻的剪了些惹自己哭的片段给自己回放,那个流着泪傻笑的自己是那么的真切;谢谢鲁豫的那本《偶遇》,当时看到序里边的第一句话"2017年,我变得爱哭了",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喜欢这本书里真实的小故事;谢谢那些艺术家,他们对自我的追寻、情感的表达,感受到了一份对生命的热爱;也谢谢我家宝贝,能有个机会去不管不顾的爱你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