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结束回学校的路上跟我爸起了一小番争辩,起因是吃早饭的时候我爸训我弟玩电脑不做作业云云。是家长絮叨孩子的一般套路,而且这种套路多半是因为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这样的教育我从小同样饱受其害。不过说来也不是全无作用,孩子玩的太野确实需要收一收,这本来也就是家教的一环。只是听到讲电脑是“精神鸦片”的时候实在听不下去,奋起反驳。时至今日,竟然还有将电脑称作“精神鸦片”这样的可笑言论。年纪大了的成年人总是习惯性的抗拒并且妖魔化新事物,电脑之前的电视,乃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听个邓丽君的歌都被批判为靡靡之音。电脑不过是最近的受害者而已。
争辩一直延续到前往火车站的车里,不过后来重点转移到人生上了。从“网瘾孩子”说到家长总希望自己孩子健康平安,出人头地,不要一事无成。我爸又开始说起要找个好工作,娶妻生子,然后人生就圆满了。当时我憋出的回答就是:这只是社会上的“完美人生”的模版。人生是自己的,为什么非要按照这个模版来呢。
独自一人坐上了去火车站的公交车,不免对此更多思考。模版,是一个很好很重要的东西。写报告,写文档,写论文,写这个那个的,一般开始的第一句话都是问:有没有模版?
模版确实是个好东西,它让人能够最快的规范化的去了解一个未知的领域。一个从没写过说明文档的菜鸟照着模版来也能写得有模有样。 无论大学或者工作单位,模版总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模版的流行说远些和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刻板印象”有关。说的装逼点叫“定型化效应”。世界是十分复杂的存在,人不可能记住所有的差异,所以就有了粗略归类属性的刻板印象这么个东西。价值在于简化认知过程。红色,彩色的东西大多有毒有危险;女性擅长感性思维,男性擅长理性思维;商人是唯利是图的;医生都是要收红包的;上海人都是小气排外的;河南人都是偷井盖的……
对于人生这么复杂的东西,形成一套“完美人生”的标准模版是非常正常且合理的。小时候一门心思好好念书,不要想其他的不要玩,有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选个热门容易就业的专业,然后找个好工作,买房结婚生子,然后培养孩子继续这个循环。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不能提前不能推迟更不能僭越。比如找对象,十几岁找叫早恋,三十几岁找叫大龄剩男剩女,非要卡在中间这么一段时间。 和写说明文档一样,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是设计阶段,什么时候是编码阶段,什么时候是测试阶段都得写得精确明白。
整个的模版就像是做主线任务一样,在地球ol中国区服务器,你十几级的时候要做学习任务,练到二十几级做找工作任务,然后是结婚生子任务。至于其他的支线任务,呵呵,先把主线任务做完再说吧。
问题在于刻板印象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快速简易的认识这个世界。而不是充分的认识。说明文档能够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但是实际情况远比模版上的流程复杂。遑论漫长的人生。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步的快跑并不意味着什么。不,马拉松也是有固定路线固定终点的。应该说是一场荒野探险。面前有大部分人踩出的乏味的大路,也有人少却精彩更甚的小路。无论如何,这场探险是自己的,没有终点,没有胜负。
前人走过的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大路,没有风险,也缺少令人惊艳的风景。而闯的人少的小路,路上会有更多大路上看不到的风景。虽然因为人少,这种路上会布满荆棘,会有人被它们刺伤回到大路上。但是永远会有不愿意照着模版来的人在这样的路上。
或许我以后年纪大了也会是那种不愿意折腾,心想按着模版来的人,但至少在我现在还能够仗着年轻的冲劲去闯的时候,不愿意囿于这“标准模版”。
总结全文,模版是个好东西,但是全然按照模版来做事,未免太过乏味,模版只是参考,不是一切。这一点,工作学习上是,人生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