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还是看了《摆渡人》。这部电影在放映前被寄予厚望,放映后被骂到惨不忍睹,网络评分低到尘埃,以至于一直都在看与不看之间犹豫徘徊。
今于琐事之外无聊之中,点开看完,突然就有些惭愧了。至于故事情节,演员表现啊什么的影评就不用写了,半年前就有无数专业与非专业评论家写过了。在被全网喷成渣之后,今天看完,我还真不好意思说这电影还不错。虽然我认为真的不错,起码没有所谓的那么渣。
因为看出了有点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的味道,赶紧又找出《重庆森林》温习一遍。对于比较喜欢装文艺的我来说,《重庆森林》一直是比较喜欢的电影,就因为刚开始是看不懂的,即使看过很多遍后,即使被懂了后,现在看来,还是那么的生涩。或许,这就是好电影的好处吧。看的时候,手贱点开了弹幕,才发现,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也看不懂,却只是问演的什么啊,没有多少人骂。或许是因为是经典,如果骂了,或许自己被骂更多吧。
相比而言,《摆渡人》是没有多少生涩的,电影中充斥着各种鸡汤句子。而现在的人们已经是被鸡汤浇灌了的,当然不会被本以为是高大上的深刻电影来灌鸡汤了。或许好与不好就是看懂与看不懂吧。
其实我惭愧的不是电影好看不好看,真正让自己惭愧的是我自己也“着相”了,早早被一些铺天盖地的表象迷了亲自去判断,亲自去探究的原始初衷。仅仅因为网络评分低而影响了我对此片的观看。我早已在这纷乱的所谓文化中被绑架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选看电影,首先看评分。
看书,买书,先看热度,看上榜,看畅销。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吸收和学习,变成了被知道。《琅琊榜》,《人民的名义》,《欢乐颂》,从开播到结束,一集都没有看过,却完完全全知道了故事发展,人物性格,甚至衍生出的社会话题。
微信公众号之前一直有写写的爱好,一直在各个微博断断续续的写着心情与灵感。当有一天知道写公众号被称作内容创业,可以实现价值后,也刻意的贴着一些热点写一些勉强自己的东西。
在这种长期的绑架中,我渐渐失去了自我判断,也渐渐的人云了我即云。
其实在生活中的我们也早早就被绑架着。
有多少人买房买车,刚需的成分占了多少?因为“别人说买了好”的成分占了多少?
找工作有多少人是因为兴趣,多少人是因为薪水?
读大学选专业,有多少人是因为理想,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热门?
小孩读名校,上各种兴趣班,学多种“将来会有用”的特长,有多少是因为别人家小孩都学怕输在“起跑线”,有多少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想法?
不明所以的,我们都被绑架,不知不觉中,我们也绑架着别人。
《摆渡人》说,人生的苦难说一条河,他们就是将苦难中的人送到对岸。
那这种绑架算不算人生的苦难,如果算,或许就不需要被摆渡了吧,因为在这种苦难的河流中,人人都已经变成了河中的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