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节前后,民间上坟祭祀活动又开始了。这几天昆明通往各大公墓的道路挤满了上坟的车辆,卖白色、黄色菊花的摊贩,提着金灿灿白闪闪大包小包祭品的人们纷纷涌向公墓,而各大公园,景区则不停广播着护林防火公告,防火标语、条幅举头可见,进山登记更是一个都不放过,可就是这样,前几天昆明长虫山的山火还是令人心有余悸。
但是清明祭扫这一沿袭了千百年的传统习俗,是不可能因为有火灾隐患而废止的,有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事实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清明祭扫方式在不断经历着形式上的变迁。
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首先要“靠柳”,就是将折下的柳枝插到祖先的墓碑前,象征性地浇点水,据说是给老祖宗乘凉的。靠柳的时候,家族中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就结伴而行,抱着柳枝,背着一壶水,穿过黄灿灿的油菜花地,向坟山进发。记得我家的祖坟分布在四五个地方,相互距离都很远,一天中紧赶慢赶,才把每一座坟都靠上柳。儿时和小伙伴一起靠柳的快乐时光至今记忆犹新。
靠完柳后才开始祭祀,叫做“献坟”。献坟才是重头戏,也是小孩子的期盼。因为献坟的时候通常都会做很丰盛的饭菜,大人们用箩筐挑着做好的饭菜到祖坟最集中的坟山祭献。祭献完后一家人就围坐在坟面前用餐。那是农村少有的一家人外出野餐的机会,不仅有美食,那独特的用餐体验总是让我们对清明祭祖充满了期待和回味。
有时候,家族中会组织公祭。人们在坟山上几乎是弄了一个伙食团。把猪赶到坟山上宰,菜在坟山上做,祭祀完后大家族几十号人就在山上用餐,我只记得当时又下雨,场面有点混乱,远不如自己家搞的温馨有序。
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多了,清明节一般会请假回家祭祖,也是大家借此机会联络亲友的机会,清明的节日气氛倒是继春节后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因为近年来护林防火抓得特别严格,不允许带火种上山,大家就在靠柳的时候邀请祖先到家享祭,也正好兼顾了祭祖和宴亲。大家享用着美食,谈论着记忆中祖先的故事,并不失追思先人的初衷。
昆明的清明祭祀活动基本都是各家到公墓举行,以鲜花、水果为主,烧纸钱要到指定位置。举家到公墓祭祀,也是一次难得的举家出游的时机。
有的经营性公墓为了打造品牌,营造气氛,往往会邀请有名的寺庙僧人举行盛大的公祭法会,一方面给逝者家属更多安慰,同时也是推广服务的重要机会。
我一位朋友说清明要回老家祭祖。因为她长期不在老家,我问她是不是回去要做饭做菜祭献,她说她就是带点水果摆献一下,在祖先坟前念念佛经就结束了,献饭烧纸钱都不兴。
当然,现在还有网上祭祀的,这种方式对公众人物或事件已经很普遍了,不知道有没有人以此对自己的先人进行云祭祀?
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方式不一样,出发点都是一样的,记得自己的来处,强化每个人来到世间的使命,即使不能光宗耀祖,也至少不能辱没先人,羞臊后人。
一束鲜花,几个水果,一颗感恩励志之心,足矣!
你会用什么方式进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