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在帆书APP听了一本《解压全书:压力管理》,里面最让我有感触的一段内容,是关于“冥想”的。
自从开始关注个人成长领域的内容之后,就常常会听说冥想的好处,比如说能够提升专注力啦、减轻压力和焦虑啦、改变大脑结构……等等。
因为特别好奇冥想是不是真的能够带来“神奇”的改变,有一段时间我在我的日课项目里刻意加入了冥想这一项,让自己静坐5-10分钟。
但冥想带来的改变,其实很难说清楚,虽然我也会感知和记录冥想的感受和微小的收获,但可能是因为方法不对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导致我很难在这件事情上收获成就感——相比较于干坐着,我更愿意把这些时间花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这么想来这个心态本身就不太对,所以导致了我没把这件事坚持下去)……
今天在听书的时候,听到了这样一段话:
【冥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必须关注当下,比如我此刻跟你们讲话的时候,我其实可以冥想,冥想什么呢?当我给你讲话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放在我讲的每一句话上,我清楚地知道我嘴里在说些什么,我这就是处在冥想的状态之中,所以冥想未必是一句话都不说。】
这让我联想到大概是在《纳瓦尔宝典》里也有类似的内容,大致意思就是:冥想未必就是静坐,也可以是其他的形式,例如徒步旅行是行走冥想,写日记是书写冥想……等等。
也许是因为我脑海里对于“冥想=打坐”这两个意象的关联过于紧密,以至于每次说起“冥想”,我都会想到“要找一个地方静静地坐着才叫做冥想”。
但听了今天这本书的解读,我才理解,是我对“冥想”的理解太过狭隘了。
如果从“关注当下”这个角度来理解冥想,那对我来说写手帐、写读书感悟,包括现在写这篇日耕笔记,都可以算作是我刻意练习的冥想方式,而在很多时候,我会对着当下的想法问问自己“我现在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我这个想法有没有存在偏见”……也许也都可以算作是一种冥想的方式。
这么想来,并非是我做不到冥想这件事,只是因为对它的理解太狭隘,导致了自己误以为自己做不来,但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从其他形式的冥想里获益颇多。
我一直觉得,如果有一件事做的不顺利,那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在困难的事情都能顺利解决。而合适的方法来源于正确的理解和思考,也就是对一个概念有清晰的认知。
所以当我理解了“冥想≠打坐”这件事之后,我也就不必再执着于“非要给自己划出时间去静坐”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