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正在拜读阿德勒的一本心理学著作《自卑与超越》,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孩子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受到的伤害,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今天晚上,我参加了一位同学孩子的升学宴,一起赴宴的还有几位老同学,席间,不由自主地聊起了孩子。其中一位同学跟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经历:他的儿子在读初二的时候,经常因为玩手机而耽误学习,关键是那部手机还是孩子偷拿了家里的钱自己买的,这些,同学都暂时忍着没发火。可是,有一天晚上,孩子因为玩手机忘了写作业,后来想起来写的时候,已经很晚了,结果,到了凌晨一点的时候,孩子还有两张试卷没有写完,这下子可把他积攒了许久的火儿一下子引爆了。老同学像疯了一样,一把拎起儿子“啪啪啪”就是几个响亮的耳光,这还不算,最后都上脚了。孩子吓得直往楼上跑,刚爬了几个台阶,就被他爹一把给揪下来了,又是一顿暴揍。儿子也被打急眼了,用胳膊挡了一下,嚯,这可不得了了,那火气就像被浇了汽油一样,火气更大了!老同学竟然抄起旁边桌子上的菜刀,朝着孩子手抓的柱子恶狠狠地砍了下去。幸好,菜刀只砍到了柱子,除了一声巨响和一连串火星子之外,并没有伤到孩子。但是,那一声刺耳的“咣当”声和那一道耀眼的火星子却把孩子吓得号啕大哭,到了这时候,同学方才住了手。第二天,同学把孩子和她妈叫在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把自己昨天发火的事情又解释了一遍:“儿子,昨天爸爸生气是因为你太贪玩了太不自觉了,把爸爸惹急了才拿的菜刀,我真不想要你了。”孩子则吓得战战兢兢地说:“爸爸,我再也不敢了。”
听了老同学的叙述,我心里一阵阵隐隐的痛,我能想象的到那个刚刚十三四岁的孩子当看到爸爸拿着菜刀对他恶言相向时的恐惧和绝望,我也能想象的到孩子听到爸爸对自己说不想要他时的那种无助和悲痛。爸爸可能是吓唬孩子的,但是孩子呢?当他独自一人躺在被窝里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感受?他有归属感吗?他能感觉到自己的世界是安全的吗?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吗?他的内心还有一点儿力量吗?同学后来补充说,那次挨打之后,孩子在临近的那次月考中一下子进步了四十名,看来打还是很有效果的。
我问:“那次进步四十名之后,是依旧保持着进步的状态吗?”
同学讪讪地笑了,说:“后来,又慢慢地滑下来了。”
我说:“后来,你又跟孩子道歉了吗?”
“还道歉,道啥歉?我给他写信了,说我打他也是为了他好。后来,他也给我回信了,就没事了,这件事也就抚平了。”
“老同学,孩子心里的伤真的抚平了吗?你知道吗?在孩子小时候,受了伤之后,过了一会儿好像没事儿了,但是,那种痛就被藏在潜意识里了,当事者本人都不知道。只有等他成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他就会被触碰到那个痛点,从而影响他的生活。”
“那个咱就管不了了,他长大了就自己弄去吧。”同学好像不太赞同我的意见,说完这句话就转移话题了。
我也不再追问,只是心里心疼那个受伤的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多多少少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一些不良影响,但是,只要我们家长能够跟孩子及时修复好关系,真诚认错,和解,孩子受的伤就会慢慢被疗愈。可是,有些家长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从而一错再错,让无辜的孩子背负无知家长带给自己的一生的痛,是不是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