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某某院士写的文章,讲他自己感受到了真气的运行,以此说明人体真气的存在。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思考是这样的。
首先要剔除的干扰项就是“院士”这个称号。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院士”这个词,人们不经过思考,本能地就认为,“院士”是掌握了较多知识的人,他的话值得相信。
可是,中国有多少院士我没有调查,但至少有一点,就是院士的人数不会很少,不同学科都有院士,某个西部重点中学还号称培养出过12名院士呢!我假定院士总人数是100人,那么,他们中百分之一的人感受到了真气的运行能说明传说中的真气是存在的吗?
其次,这位院士是那一方面的院士呢?我们应该知道,院士是对某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研究人员的一种荣誉称号,也就是说,院士是专业人员,不是通才。除非这位院士的研究领域就是关于人体真气的相关方面,他在真气方面有过多年的练习,出版过有相关的重要论著。否则,他在真气方面的发言权和一个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不如那些专业修炼,研习真气功法的普通道士有发言权。
剔除了“院士”这个干扰项再来看真气。我倾向于保持旁观和持续观察的态度。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暂时还不能明确观察、记录和重现,就是说这个现象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科学既不能证明它不存在,也不能证明它的存在。同时科学之外又有很多的声音说它是存在的,这些说真气存在的声音永远是从自身的感受来表述的,也就是说,永远说的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这个主观感受到底是真是假,谁也没法证明,因为如果能够证明不就成了科学了嘛!
不能证明又不能证伪的领域不是科学,这个领域属于宗教的势力范围。人的思维被两种体系填充和引导,可证明证伪的属于科学的范畴,不可证明证伪的属于宗教的范畴,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代替不了谁。
具体到我怎么办呢?我不是科学家,没有能力亲手验证它,对它做出符合科学标准的解释;我同样不了解宗教,更不会修炼真气的功法,从宗教理论方面,我没有能力解释,从个体实践方面,我同样没有能力感受和体验。
孔子说“三界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也就是说,类似这种通过科学没法验证,通过宗教只能被动接受别人的主观体验现象,一个人既不能通过学习别人研究验证过的知识来获得确定的结论,又不能通过自己亲身练习和体验来切身感受,能够获得的永远是别人描述的,他自己的主观感受。面对这种现象,我选择孔圣人的态度“存而不论”,既不说好,也不说不好,既不说正确,也不说错误,等待,等到不论是科学还是宗教,任何一方能够拿出值得信赖的,足够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证据时,真相自然会大白于天下的。
那么,以我当下的认知水平,怎样看待真气问题呢?
“人活一口气”,活人必须有“气”,有呼吸,有人体和外界的气体交换才能生存,没有“气”的是死人。即使道家描述的那些高人,他们没有了普通意义上的通过鼻子的呼吸动作,但他们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并没有停止,这种呼吸变成了“踵吸”,其实是实现了通过全身毛孔呼吸的能力,呼吸并没有停止。所以,活人一定有“气”。
中医认为,“气”和“血”是推动人生命活力的重要动力,它们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气为血之帅,就是说有了气的推动力,血才获得了运行的动力;血为气之母,就是说血是气的动力之源,血充足,气才能获得动力。气分为“营气”和“卫气”,“营气”顺着血脉运行,推动血运行到身体各处,为身体提供营养;卫气散布在身体表面,对身体起到防卫和保卫的作用,防止“虚邪贼风”透过毛孔侵入身体。所以,健康的人一定有“气”。
最后就是关于“真气”的定义,既然“气”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而且缺了“气”,人的健康状况就不好,没有“气”,干脆就是死人,连生命都不存在了,那就是说,“气”并不神秘,不值得院士去宣扬,院士宣扬的“真气”一定是稀缺的,否则,大家都有的东西,院士还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呢?
对于“真气”,我目前只能认识到这样一个程度,一方面,这是可以通过主观意念引导的“气”,具备相关能力的人,可以引导“气”的运行方向,循行路径,可以有意识地让“气”向着那些更加需要补充营养的部位运行,因为“气为血之帅”,“气”的运行会推动“血”的运行,而血是能量的载体嘛。
另一方面,可以有意识地让卫气充分地充斥在身体周围,起到更好的保护身体不受外邪入侵的目标。
所以说,如果真的有“真气”这回事,那也并不神秘,只不过是将人体本来就有的“气”变得有组织,有纪律,从本来由植物神经控制,不受人主动控制,变成可以受意识控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