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热门专业与竞争
凌晨醒来,摘自《就让乡下孩子读《弟子规》吧,比建科学小组省钱》的一段话:
1977年、1978年和1979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孩子想要改变命运,唯一可靠的出路是外语和数理化。绝对不是告诉你要饭前便后洗手,见了二大爷要停车这样的日常生活指南。
一万本《弟子规》加在一起,都不如一本《平面几何》的价值高。
思考:
未来二十年的世界,有观点说是文科不创造财富,没有用的,是数理化的天下;有观点说创意才是出路,工程技术类没出路的,都是搬砖;也有说,效率第一,金融类效率才高,不搞这行也要懂得财经知识以免人生踏空股市房市行情的,踏空两次人生基本就已经没机会翻盘;老理说一技在身,技不压身,可是现代社会又有哪些技术是能脱离行业和机构就能学会了还持续保持有效呢,都有个淘汰问题,离开平台机构技能就过时退化问题,似乎也就外语和文体才艺不会过时,哦,很快会有机器翻译了吧。
由此想到热门和冷门,八十年代的话题,先是主流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89之后又冒出冷门嘴皮子笔杆子横行天下的偏门,事实似乎证明了搞技术只能干活,嘴皮子笔杆子过得更好升官发财。其实,搞技术的一样有牛人,只能干活的那些人,吐槽学数理化不如嘴皮子笔杆子,其实是不愿承认两件事,情商不够,以及数理化还不够牛。
情商就不说了,就说学习这事,也是有正态分布的,都是三种:牛人,普通人,确实不适合学这个方向
热门专业被追逐,无非是社会对这个专业的利益倾斜导致,随之就是激烈的竞争,先是高考的热门专业分数的激烈竞争,后来高校扩招,把竞争延伸到毕业后就业岗位的激烈争夺,又反馈回来,高考对牛校的竞争更加激烈。
其实,牛人依旧是牛人,普通人靠努力学习似乎只能解决考到名校作为敲门砖进入某个大平台,之后,还是普通人,努力了做个有用的普通人,不努力了做个平庸的普通人,混日子了做个边缘的普通人。
想提升生活品质,或者说利益,无非升职发财,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满足感那是吃饱了撑的才会追求,饿肚子想宁静那是个人思维超前了。
升职要看努力的方向和方法对不对,也要看机缘,主要还是另一种激烈却有表面波澜不惊的竞争。
发财看似有很多条路,热门行业平台的收入基数是一个,升职是一个,运用专长和盈余知识搞外快是一个,把握形势投资房子股票金融及时套利跑掉是一个。
说到这,似乎和热门冷门关系不大了,除了平台收入,其他的都跟是否热门无关,是社会人应该努力掌握的各种经营自己的知识。
回过头,说冷门专业。之所以冷门,无非是待遇低就业难,于是竞争少,进入者相对偏弱一些,竞争意识也弱,或许情商也普遍不高?当然不排除也有人竞争意识强、情商高,但是成绩或其他原因不得已选择了冷门。
但是风水轮流转,有的行业又热了,比如制造业,军工,甚至曾艰苦贫穷的水文地质。而有的专业本来就需要长期的耐住寂寞才有所长进,比如文史研究,而现在的社会上又开始玩各种文化了。
另外就是,这些专业低谷时,人断档了,从业基数少,加之长期积累总会有进步,于是当年成绩不那么好甚至情商也不高的人们不得已考到冷门专业,二十多年后,有的成了名家了,这就是风水轮流转,有努力成分,有机缘成分,借大势的力还是重要的。
但是毕业第一步,又有多少人有机会进入哪怕是冷门的平台机构一直从事这个领域。机构穷,编制也不一定有,或者有编制招不到人,那是太穷了。
有人毕业直接离开这个领域去谋生了,有人进去平台又离开这个领域去谋生了,有人进去后忙于一地鸡毛的生活了,有人经营人生在平台里钻营,有人一直搞这个专业直到成为专家。
小结:
热门和冷门是随着时代变化的。
热门,竞争激烈,牛人照样是牛人,普通人容易丧失信心变得更平庸,生存的精神压力也大,但是获得不错的平台收入是大概率事件。
冷门,看似不激烈,但真实的生存压力切实存在,无论是入门就业,还是从业的待遇,要选对方向,然后就是耐得住,其实还是要讲人生效率,大势如此那就只有选对方向是唯一的讲效率选项了,剩下的努力就是时间积累。
普通人家孩子,努力学习,好好高考,改善生存还是大概率事件。当然把穷人思维去掉就更好了,会经营自己,智商如果只能说中上的话,财商和情商总不能让自己太低。
讲效率不等于急功近利,但也最好别板凳要坐十年冷等着风水轮流转,万一转过来的时候竞争激烈摘桃子的不是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