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端午节,又到一个小长假,我们感恩古人给找了放假的理由,给制造了美味的粽子,让我们只管享受明媚的春光。
但古人都是谁呢?如果只说屈原叔叔,好像太单薄了。毕竟中华大地这么大地方,这么多人物,都想纪念一个人,是说不太过去的。很多学者研究端午节得出了不同的起源,我觉得这大概是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
(上)两个男人的故事
端午节的第一个故事属于屈原,这没有什么好辩驳的。人们印象里的屈原,大多还停留在课本里,一大堆兰草美人,一大堆兮来兮去,是个浪漫才子。
但我们记住的,并不是他所作的诗,和他所做的事,而是他纵身一跃投入汨罗江中的永恒。所以,以屈原为原型的电视剧《思美人》,很多人并不感兴趣,就像中学语文的内容怎么说都好烦。
与屈原相比,端午第二个故事更加惊心动魄,这是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因父兄被害,逃到吴国,帮吴王打江山。后来,他和孙武一起打回楚国,掘楚王墓,鞭楚王尸,心头之恨才算消解。
新吴王夫差继位后,伍子胥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这段故事大家都熟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啦,西施美人施展美人计啦,反正最后吴王夫差就被灭了。伍子胥呢,在这之前屡次劝阻夫差一定要先灭越国,让勾践没有翻身的机会,但可惜吴王就是不听。
直到伍子胥被人陷害意图谋反,吴王夫差就赏了他一把剑,让他自行了断。伍子胥不是屈原,他不悲情只愤怒,死之前冷冷地说了句:把我的眼睛留在东门上,我要看着吴国被越国灭掉!这可激怒了吴王夫差,端午这天下令将他的尸首扔到钱塘江里喂鱼。
可怜的伍子胥尸骨无存,可怜的吴国也尸骨无存。传说为了纪念伍子胥,人们也像对屈原那样,在江中扔粽子、赛龙舟赶跑鱼儿。伍子胥和屈原的性格截然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忠诚爱国,这是千百年来的主旋律,所以一直被人们传唱着。
其实纪念的是谁,并不重要。因为端午节,或许不是为了纪念某一个人,而是为了祭奠一种情怀,让人们通过节日的形式,把精神传承下去。不论是祖国的原住民,还是外来者,都应该和国家共存亡,这才是故事的核心。
(下)两个女人的故事
中国人的故事从来不是白流传下来的,一定要承载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所以关于端午,第一个女人的故事有着另外一层寓意。
这个故事的主角叫曹娥,是个十四岁的少女。十四岁呀,在今天依然是每天被书包压得透不过气的小孩,但是在古代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勇士了。
据说曹娥的父亲是个渔夫,在一次外出捕鱼时不幸落入江中,曹娥便在江边日夜哭泣。过了好几天,依然不见她父亲的尸体,曹娥便抱定决心去寻找,在端午这天,将自己也投入到诡异的江水中。
几天后,人们发现,小曹娥和她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到了岸边。曹娥稚嫩的双手还死死地抱着她父亲,好像抓住了她毕生的信念。这件神奇的事情,广为传唱,人们认为曹娥孝感动天,便为她建起了庙宇,在忌日纪念她。
与男人的故事不同,这个故事更加柔情,它的重心从国家转移到小家,展示出一个父慈子孝的民间社会。孝文化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文化,没有之一,所以这个故事的各种不合常理,也就都变得情有可原。人们希望这样的故事流传,用一个弱小女孩的壮举,来激励成人世界的孝道。
端午节其实本没有故事,只是人们需要了这样一种寄托,它就有了讲故事的需要。
另一个女人的故事,更加妖艳。大家都知道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是浪漫缠绵的,但是白素贞也曾现出原形吓死过许仙。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端午节人们要喝雄黄酒来驱妖避邪,就连千年蛇妖白娘子也没有办法。
端午节的这一习俗,来自于百越民族对这天是“恶月恶日”的说法。他们认为五月初五这天是气候的转折点,死亡人数增加,毒虫猛兽开始活动,是一个坏到不能再坏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诸事不宜,生出来的小孩都得扔出去。
这种貌似有点道理的极端想法,反应着人们对自然的恐惧和观察。古人最终找出了缓解害怕的办法,那就是插艾草、带荷包、喝雄黄酒,用这些东西来趋利避害,更好地保护自己。所以,道行如白娘子那样高超,也难以抵挡,这是人定胜天的力量。
每一个习俗都是一种智慧。直到今天,我们不用再去讨论端午节的做法是不是有效,而是像有穿越千年的默契一样,继续做着一些事情。那些看似荒诞不羁的事儿,不仅是一项仪式,更是一个民族对生活留下的思考。
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几乎是端午节给我们留下的全部。或丢掉,或捡起,每个人今天都有决定权。但请别忘记,那些中国人曾经的精神信条,那些古人曾经征服自然的智慧,一旦被遗忘,将很难进入下一个轮回。
我们今天做的事情,就是寻常的未来。
碎碎念:
端午安康!希望你诸事顺利!百位励志达人还将继续演绎,中间乱入些感想,莫要见怪。
遇见兰月,一起成长!写兰芳月朗的文字,记光怪陆离的成长。
兰月新书《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即将出版发行,欢迎关注!
转载请简信,已开启维权,谢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