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曹植创作的除《七步诗》之外的另一名篇。文中描写的女子容貌美丽,高雅脱俗。该赋文藻流畅,卓尔不群,令许多人传抄咏颂,赞不绝口。同时,人们对赋中“洛神”的原型系何人也产生了兴趣。据说,《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曹丕的妃子甄氏本来是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的女儿。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后来发生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由于她美貌聪慧,曹丕便恳求父亲将甄氏赐给自己。甄氏因自己是曹军的俘虏,只得顺从。早在官渡之战时,曹植就曾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甄氏,并产生爱慕之心,还将自己的白马送给了甄氏,助她逃返邺城。为表感谢,甄氏将自己的玉佩赠给了曹植两人再次相见都觉得命运弄人。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有官职而曹植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于是能够与甄氏朝夕相处,两人感情慢慢升温曹操死后,曹丕登上帝位,定都洛阳,史称魏文帝。魏国建立后,曹丕对甄氏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慢慢冷落甄氏,之后将其赐死。后来,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曹丕将甄氏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封地,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氏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曹丕知道后似乎不曾追究,但是公元226年,明帝曹叡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据此,很多人认为《洛神赋》中的女子就是曹植的嫂子甄氏。
当然也有人说,《洛神赋》中的女子不可能是甄氏,因为当时那个年代是很讲究伦理道德的,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如果《感甄赋》真是为甄氏而作,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曹植怎么能安然无恙?这不合常理,所以人们认为神秘女子是甄氏的说法不太可信。有人认为,古人喜欢借物喻人、借景抒情,以此来隐喻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等,曹植也不例外。他备受兄侄猜忌,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因此借《洛神赋》中“人神之道殊”来表明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据史料记载,曹植在写这篇赋之前任鄄城王,而因“甄”与“鄄”字形相近,这是曹植是借甄氏之名,实则抒发“长寄心于君王”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感慨和无奈。所以说“感甄”之说确有,但所感者并非甄妃,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地鄄城。综观千百年来的争论,对立的双方都没有拿出充分而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大多是推论。真正的答案是什么,或许只有曹植本人才能说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