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里,利用零零散散的时间,读了毛姆自认为最满意(事实确实如此)的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
故事年代背景虽已久远,但情节仍适用于当今。
以往,毛姆是用第一人称来写故事,这样就缺少了对人物的内心描写。
本书毛姆采用了上帝视角来撰写,使读者对每个人物在某些场合的心理状态非常了解,代入感更强。
主人公以毛姆自身为原型,外加小说本身需要的故事色彩,让书中内容结构更跌宕起伏、丰富多采。
主人公菲利普从幼年到成年后,共摆脱6个枷锁,分别是家庭、宗教、职业、情欲、金钱和追求人生意义。
这不仅是主人公菲利普应该摆脱的枷锁,甚至有些枷锁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且摆脱它们。
接下来我会按照这6个顺序,带你走进毛姆笔下菲利普的世界。
希望有一天你也会看清生活本质,挣脱枷锁,最终有个像菲利普那样的美好结局。
一、家庭的枷锁
菲利普幼年时期,父母病故。
母亲临终前,把菲利普托付给远在布莱克斯特伯尔的伯父一家。
年少的菲利普懵懵懂懂,不知道什么是生离死别,隐约觉得跟伯父这一走,便是跟母亲永别。
初期在新环境里,菲利普对母亲念念不忘,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份思念也渐渐被冲淡。
伯父和伯母没有孩子,伊莉莎伯母拿菲利普当自己孩子对待,但伯父生性刻薄自私,不仅是对菲利普,对伊莉莎伯母也是如此。
菲利普慢慢适应了新环境。女佣人照顾菲利普起居日常,所以菲利普对女佣人的依赖超过了伊莉莎伯母。
慢慢的,菲利普感受到了伊莉莎伯母对他真挚的爱,逐渐融入这个新的家庭。
过去虽然很美好,但最后却只能成为回忆。接受眼下的现实,未来才会更幸福。
二、宗教的枷锁
毛姆先天口吃,为了人物更贴近本身,笔下的菲利普先天跛脚。
跛脚成为菲利普幼年时期最敏感的事。学生时期的菲利普遭受同学们的调侃、嘲笑,自尊心变得非常敏感、内向。
他尽量隐藏跛脚的事实,怕同学再拿他的跛脚开玩笑。
而凯里伯父是布莱克斯特伯尔地区赫赫有名的牧师,信仰上帝,每周总会祷告赴会。
正是如此,菲利普相信了上帝的存在,每周都和伯父认认真真祈祷,为的就是上帝能治好他的跛脚。
寒假里每天晚上睡觉前祈祷上帝能在开学当天,治好他的跛脚。然后到了那天,还是和往常一样,他拖着跛脚起床上学。
这次,菲利普备受打击,开始质疑上帝:
既然创作了人类,那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受苦呢?
最后,菲利普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祈祷的时间不够长。
菲利普决定再试一次。这一次,他比上次更虔诚、更认真。
但到了出奇迹的那天,脚还是跛的。
至此,宗教信仰在菲利普心里彻底瓦解,他不在信仰上帝,不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它,毫无意义。
世人只是为了自己骗自己,才信仰上帝,只徒死后能上天堂。
现在,这对菲利普来说是可笑的。
希望和机会永远把握在自己手里,不要试图去指望别人,到头来,只会更失望。
三、职业的枷锁
菲利普学生时期,虽性格内向,但成绩优异。
考上牛津大学绰绰有余,将来像他父亲或伯父一样,成为绅士医生或牧师。
这是凯里伯父和伊莉莎伯母的心愿。
但这些规划,并不是叛逆时期菲利普的理想。
他不顾伯父一家和校长的劝住,毅然辍学,前往海德堡学习外语。
在海德堡学习的两年里,他一事无成,但结识了一位挚友海沃德。
回到布莱克斯特伯尔后,经伯父律师朋友介绍,菲利普到伦敦一家会计事务所当学徒。
时间一久,菲利普对会计工作就失去了新鲜感,每天度日如年。
菲利普和海沃德一直写信来往,他把心中烦恼向海沃德倾诉。
菲利普受海沃德影响,对艺术心生向往。再次不顾伯父伯母劝阻,打算前往艺术之都巴黎学画。
菲利普虽然有些绘画天赋,但成为一流画家是远不够的。成为二流画家,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最终只会沦落街头。
在巴黎的两年后,菲利普意识到了这些。这时,他收到了伯母去世的消息,他打包回到布莱克斯特伯尔。
最终在伯父的建议下,前往伦敦学医。事实上,菲利普并不喜欢当医生,但又没更好的办法。
拿到医学证书后,未来就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而且还可以跟随轮船行医周游世界,这是他学医时唯一的动力。
这里引用《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一句话:
仰望月亮时,莫忘脚下的六便士。
四、情欲的枷锁
菲利普从海德堡回到布莱克斯特伯尔后,恰巧老处女威尔金森小姐在凯里牧师家坐客一段时间。
初期接触,菲利普对威尔金森小姐并没有太多兴趣。
但随着俩人接触越来越频繁,即使知道威尔金森小姐比自己大二十多岁,仍扑灭不了他内心的欲火。
菲利普想尽办法能和威尔金森小姐独处,好有机可乘。
威尔金森小姐看出了菲利普的心意,本身她也有生理需求。
所以某个星期天的晚上,趁牧师伯父和伯母外出,俩人缠绵在了一起......
事后,菲利普对自己冲动的做法非常后悔,他并不爱威尔金森,只是被性欲冲昏了头。
他越来越厌恶威尔金森小姐。
期盼的日子终于到了,威尔金森小姐要离开这,菲利普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
此后去巴黎的两年里,菲利普没有接触过女人。
到伦敦学医后,在一家小茶馆里遇到了一位侍女,米尔德里德。
他绝不会想到,将来为了这个女人,自己会沦为彻彻底底的舔狗。
他爱上了米尔德里德,心甘情愿为她做任何事,花任何钱,但至始至终都没和她发生性关系。
米尔德里德却丝毫不喜欢菲利普,甚至厌恶他。只有当米尔德里德遇到困难时,才假装迎合菲利普。
当菲利普第一次向米尔德里德求婚时,米尔德里德拒绝了,她嫁给了德国的一位绅士。
米尔德里德离开了菲利普的生活,菲利普甚至想过自杀。直到遇到了少妇诺拉。
诺拉体贴温柔,善解仁义,菲利普非常依赖她,但并不爱她。
菲利普想把自己的兽欲发泄在诺拉身上。诺拉长期和丈夫分居,加上自己真的喜欢菲利普,于是就从了菲利普。
米尔德里德的再次出现,打破了诺拉幸福的生活。
米尔德里德离婚了,怀有身孕,但菲利普仍爱这米尔德里德,无情抛弃了诺拉。
此后的时间里,菲利普尽心尽力照顾生产的米尔德里德,直到孩子出生,菲利普想娶米尔德里德。
但悲剧又发生了,米尔德里德和菲利普最好的朋友勾搭上私奔了,菲利普再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好在关键时刻理智占据了上风。
第三次遇到米尔德里德时,菲利普发现自己已经不爱米尔德里德了,出于同情心收留了流浪街头的米尔德里德母女。
这次米尔德里德主动搭讪菲利普,这让菲利普感到很恶心,米尔德里德大怒,砸了菲利普的家扬长而去。
最后一次见到米尔德里德,还是她主动写信,邀请当大夫的菲利普去找她。
她已染上性病,靠当妓女卖淫为生,此刻的菲利普松了一口气,眼前这个女人,他终于不爱了。
菲利普最后的妻子,还是他好朋友的女儿。
菲利普和他们一家子结识了很多年,萨利从小女孩长成大姑娘。
她之前一直叫菲利普叔叔,实际上俩人相差不到10岁。
期间家里帮萨利安排了好几次相亲,但萨利都拒绝了。
一次外出游玩的晚上,菲利普和萨利独自出去散步,离别时,他被萨利丰满的身姿和诱人的嘴唇吸引了,没忍住亲了萨利。
萨利并没有反抗,这使菲利普胆子更大,直接把萨利搂在了怀里,欲火焚身,把萨利拖到更黑暗的深处。
事后菲利普非常后悔,但萨利说出了心里话,她一直都喜欢菲利普。
菲利普激动万分,虽然他明白自己现在并不爱萨利,但在她身上有种独特的东西吸引着他,是少女的纯洁?发散的荷尔蒙?他也说不上来。
最后,萨利同意了菲利普的求婚,俩人喜极而泣。
五、金钱的枷锁
菲利普的原生家庭是中产阶级。父母死后,他继承了一笔巨额遗产。
正是如此,菲利普花钱大手大脚,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差点饿死的一天。
前往巴黎学画,并没有得到牧师伯父的同意。由于菲利普未成年,所以财产暂时由伯父保管。
善良的伯母为了让菲利普完成心愿,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
在巴黎,菲利普的花销非常大,导致在后期,差点没钱吃饭、沦落街头。
也正是这样,菲利普开始思考学画画的前途。
最终回到布莱克斯特伯尔,打算前往伦敦学医。此时的菲利普已经成年,凯里伯父也把财产交给了他。
在伦敦学医的几年里,菲利普开销巨大,尤其是在米尔德里德身上,动不动就给她钱花,隔三岔五出去吃饭看戏。
学业后期,菲利普所剩下的钱只要省吃俭用,就刚好能撑到毕业。毕业工作后,就有收入了。
但菲利普不想过节俭的生活,他想用仅剩的钱投资股票赌一把,结果可想而知。
菲利普破产了,浑身上下只剩6便士。不得不暂停学业,没钱交房租,没钱东西吃,差点饿死在街头。
求助凯里伯父,遭到了拒绝。
朋友阿特尔尼(萨利父亲)知道情况后,立即把菲利普安顿在家里住,并给菲利普介绍了几份糊口的工作。
最终菲利普在一家商场里当向导,提供食宿,工资刚好对付生活。
菲利普在这种环境下备受煎熬,甚至期盼伯父可以早点死去,好继承遗产,彻底摆脱这样的生活。
几年之后,凯里伯父去世了,菲利普顺理成章的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
他果断离开商场,准备继续深造学业。
最终他如愿以偿,拿到了医生资格证,入职一家医院,此后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六、追求人生意义的枷锁
在巴黎学画后期,菲利普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无果。
他请教一位老艺术家,老艺术家指了指地下脏兮兮有图案的毯子:“答案就在这里。”
年轻的菲利普并没有看出个所以然。
回到伦敦学医时,老艺术家去世,但把毯子托人寄给了菲利普,菲利普把毯子挂在客厅里。
当菲利普因为没钱走投无路时,想起了那个毯子,才恍然大悟,人生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
一个人的成功、失败甚至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将被汇成毯子里的图案。等人死后,图案也就消失了。
写到最后
书的最后,是一个幸福的结局。
当菲利普摆脱了家庭、宗教、职业、情欲、金钱和追求人生意义的枷锁后,理应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书里并没有明确答案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摆脱其中的某一个枷锁,但会引发我们更多对生活的思考,哲学意义更浓厚。
现在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可以适当停下脚步,拿起一本书,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感悟另一番人生。
最后借用书中金句来结束文章:
生活中有两件乐趣: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