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的人可能都有一个疑问:什么是非暴力沟通?难道还有“暴力沟通”这回事吗?
确实有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语言暴力”这回事。
比如:
面对晚归的丈夫——“呦,还知道回家,难为你了啊”
面对成绩不好的孩子——“我怎么有你这么笨的孩子?你就不能跟隔壁小王学学,整天就知道玩!”
面对迟到的下属——“非要天天都迟到吗?在这样下去就不用来了”
是不是有些熟悉的感觉了?相信即使是已经成长为不动声色的大人的我们,听到这些话还是会在心底第一时间产生反抗。
这就是隐藏在语言中的暴力:指责、嘲讽、否定、评论、贴标签、比较….暴力沟通的根本在于它一定会造成痛苦,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如何解决暴力。这就是我想要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原因。
如果说世界上有些东西能超越语言直达内心,你相信吗?
也许你会说音乐、文学、绘画…我和你的观点一致,艺术作品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我同样相信,当母亲怀抱婴儿,不需要言语,婴儿就能够感受到安全;我相信当你心情低落,抱着狗狗痛哭,它只是舔舔你的脸,蹭蹭你的身体陪着你哭完,你也能感受到巨大的安慰;我相信流浪者即使一天都没有吃一餐饱饭,但有人为他端来了一杯热水,他也会非常开心。因为当你感受到爱,你的内心便会回归平静,觉得世界是美好的。非暴力沟通就是教会我们用爱说话。
如何用爱说话?我的理解是,想想这个时候爱会做什么,然后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
最重要的第一步,来自于倾听,意思是全身心投入地去倾听和理解对方。比如当朋友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急于安慰ta,不停地给出建议,希望能够帮助ta,但是这两种做法往往是没有效果的,朋友感受不到安慰,也没法走出困境。为什么呢?因为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实际上等同于忽视他人的需要,我们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倾听和理解之中,他人感受到的不是帮助而是被忽视。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再想要对方开口表达自己就更难了,如果对方都不说自己发生了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又怎么帮助他们呢?只有倾听才能帮我们真正理解他人。理解ta的感受,让ta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只有这样ta才能够真正地平静下来。接着,你可能需要引导ta思考自己内心中的需要,找到情绪的根源,最后才是开始帮助ta——往往我们把这个顺序颠倒了。
非暴力沟通的关键在于4个要素:
一、描述事实
事实和评价是常常被混淆,但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因为评价必然带有观点,而事实是不带个人意见的观察。举个例子,“你最近回来的很晚”VS“这周你有4天都是11点才回来”,显然第一种说法里是带有说话人的观点的,什么是“最近”,怎样算“很晚”,听的人不一定和说话者的观点相同。为什么开始一段对话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观察事实、描述事实?因为事实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内容,也是最不会令人反感的内容。但是我们往往会混淆事实与评价,再举几个例子
二、表达感受
不得不承认,我们中的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中国的文化是内敛的,强调收而不是放,我们的感情也是内敛的,但是忍字心头一把刀,而刀一出鞘就要伤人了。
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将表达观点和表达感受混淆,比如:
“我觉得自己很失败,我觉得失落”
“我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我感到孤单”
“我太忙太累,我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工作让我筋疲力尽”
当使用“我觉得”“我感到”描述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警觉起来:到底在描述感受或者事实,还是对事情作评价?采用具体的语言能够更好地描述实际状况,尽可能地减少评判。
在这里依然要注意,在表达感受的时候要区分表达和评价。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宝贝你这次考没有及格,妈妈好难过”。虽然这个时候妈妈也是在表达情感,妈妈看到孩子考试没有考好觉得难过,但是这里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妈妈把自己的情感强加在了孩子身上。为什么说是强加在孩子身上呢?因为,孩子考试没有及格和妈妈好难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不是考试不及格的孩子的妈妈都会觉得难过,每个孩子学习的速度有快有慢,有的妈妈觉得不及格是件很丢脸的事情,但对有的妈妈来说不及格是可以接受的现象。所以孩子不及格妈妈感到难过,实际上是妈妈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但是孩子没有达到妈妈的期望,所以妈妈对孩子失望。如果妈妈真的想了解孩子的感受,激励ta学习,她应该怎么说呢?“宝贝考了59分,还有1分及格”,这就足够了,1分的距离足以激起孩子心里的不甘心。
三、寻找需要
“我已我口述我心”,每一句话,每一个感受背后都隐含着我们内心的需要。我们自己的需要,对他人的期待以及对外界言行的看法,导致了对话时我们产生不同的感受。听到他人对我们的指责,批评或者评论时,我们有4个选择:①责备自己,②指责他人,③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以及④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大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申辩或者反击,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实际上,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也就是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而当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时候,对方则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还是用晚回家这个例子来说,妻子指责丈夫每天加班不顾家,但并没有说出希望丈夫早点回家陪伴她的需求,所以丈夫不加班了,变成跑出去玩了,他还是没有早点回家,妻子的需求依然没有得到满足。而如果妻子能够明确的告诉丈夫“亲爱的,我希望你每周能有3个工作日在9点前回家,每天晚上我们能够说上半个小时的话,聊聊一天发生的事情,你觉得这个时间能够接受吗?”丈夫即使觉得时间不合理,也会愿意和妻子一起讨论制定每天的作息计划,今天的半小时不就达到了吗?
四、请求帮助
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怎样开口会让想要帮助我们的人回应呢?那就是我们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的时候。我们讲得越清楚,越能够得到对方的回应。“你能不能对我好一点”和“你能不能抱抱我”两者对你来说哪一个更容易做到?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好一点”难以让人理解的地方在于,我不知道怎样做才是你想要的好一点,也不知道要做到什么程度,你才会觉得我对你是好的,我担心自己做的不够,也害怕做得太过让你厌烦。即使当我们说出自己的需求之后,仍然需要他人的反馈,我们必须了解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即使面对同样一个表达,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反馈其实是进一步确认对方与我们的理解一致,而理解越一致,期待就越不容易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