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要搞下装修,不可避免我这属于家里的“壮丁”肯定是要被逮回老家帮忙。
回到老家,现在又还没到除夕,所以依然还是一派熟悉的景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种菜施肥、腌菜储粮,黄发与垂髫,怡然并自乐。
中午,凛冬的阳光懒洋洋地散向大地,趁着阳光正好,母亲抓紧时间“折腾”着她的园地,除杂草、松松土、浇浇水。
眼神不离脚下的黄土,对刚萌芽绿油油的生菜满眼怜爱。与其说她像一名辛勤的园丁在悉心照料着她的菜园,不如说她对这些刚萌发的新生儿给予了母爱般的精心照顾。
看着母亲专注捣鼓的模样,我也饶有兴趣地搬了张小凳子坐在了菜园一旁,竟看得有些入神。
“哒哒...”不远处,我们都听到有位老人依靠着拐杖驻地缓慢行走的声音。我们村里都叫他二爹,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是我们的邻居,他现在稍稍颤颤巍巍地步行回家。
“二爹,吃饭没。”待到二爹临近家门口,母亲便一如既往地热情寒暄上几句。过后,她便又投入到了松土播种当中。
不同的是,母亲看到刚刚颤颤巍巍回家的二爹,有知道坐在她一旁的我在,便喃喃自语了一句:“哎,要是妈也到了那样的年纪,不会自己一个人做饭,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会走路了,那还有什么用?”
我没有当场制止母亲,是因为她的这句话顿时让我产生百千思绪。
其一,首先是对死亡的认识。
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医学上认证的死亡,呼吸和心跳都停止,医院会宣告你已经死去。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当你的亲朋好友神情肃穆,甚至是泣不成声参加你的葬礼时候,这便意味着是你第二次死亡。此时你的存在,将会被干干净净的在这个社会上,从你生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抹去。
第三次死亡也是最后一次了,听上去有些伤感。当这个世界还记得你的最后一个人离开人世,亦或者是将你完全遗忘,那么也代表着你完全地离去。因为在这个世界甚至是整个洪荒宇宙,再也找不到和你相关的人或事了,找不到任何证明你来过这世界上的人。
笔者特别相信以上对死亡的认识,尤其觉得家里已逝的老人还没有也不会经历第三次死亡,所以每每在日常生活当中,我总会在家里提起和他们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回忆和专属于我们家庭特有的梗。
其二,“家里年纪大的老人,还有什么用?”以前不懂事的我是赞同这一观点的,仔细想想,一位长期坐在轮椅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等等,满屋子一阵异味扑鼻而来的时候,你的视觉和嗅觉会告诉你:这人老了有什么用啊,就是子女生活的累赘啊。
后来,用脑子思考一下,发现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父母亲含辛茹苦将巴掌大的你一把屎尿拉扯大,这种艰辛估计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的,所以健康成长的你又怎能置年迈的父母亲于不管不顾呢?另外,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老人在家庭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思念寄托和情感枢纽作用。
思念寄托这点家喻户晓,通俗易懂便不再多说。为什么能起到情感枢纽的作用呢?老人在世时,每逢年过节、周末双休,晚辈们能齐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一首《常回家看看》催人泪下而又脍炙人口,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一旦老人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走动频率一定会比以前明显降低。且不难发现朗朗上口的俗语“家有老,赛金宝”也自然是有着它流传的道理。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但希望这句话不会用在我们的身上,同时也都劝诫着我们,有空记得多回家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