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活着到底是想要什么。
哲学让我们开始思考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哪里去。
而我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我只能随波逐流,大家工作我便工作,别人都结婚生子,我也要结婚生子,大家都买房,那我便买房买车,我朝着这些目标,劳心劳力,心力交瘁。
所以我有时候会思考,如果现在这样,十年后会怎样,我还是一个一文不值的社会分子;五十年后会怎样,我不知道给我的子孙吹什么牛逼;百年后会怎样,我不过是同样的一撮黄土,跟所有人都没有什么区别,这件事本身就有多可怕。
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一直跟着别人思考,而从来不问自己的灵魂到底想要什么,大部分个体都觉得拷问自己的灵魂是不靠谱的,因为它只想吃啊 ,睡啊,躺在两米的大床上,最好还有无边春色。但是任何看上去美味的生活都会厌烦,等享受了自己心目中的天堂以后,我肯定又会问自己,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这个时候,我肯定也会和拉里一样,不断的去寻找自己的存在感,我于人间在哪一分活着,我到底是要伊莎贝尔的荣华富贵,还是艾略特的社交的存在感。
在看完书以后,我知道这种生活,仅仅是看,就让人觉得恶心,死的时候,回顾自己这一生都觉得是无尽的空虚,一分都抓不住。
那我肯定是想做拉里那样的人了,我读了几本哲学书,一直寻求心灵的宁静,想逃脱这种随波逐流,追寻真正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的代价又是那么的沉重,我没办法违背自己的责任感,或者是没办法违背自己的恐惧。
我觉得书里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对,“人们多半看起来非常健康,生活富足且无所牵挂,却被恐惧折磨”,这就是我这一代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恐惧未来、恐惧未知、更恐惧自由的代价。
即使我们工作完成的很好,但是还是害怕开除;
即使我们穿的衣服上没有补丁,但是还是害怕落后潮流;
即使这个城市给了我们安歇之地,但是我们还是拼命的想买房子,好像只有那里才能睡个好觉,事实上很多人在自己的房子里还是整晚整晚的失眠。
那我们一生忙忙碌碌,疲于奔命,最后才发现一文不值,那么为什么不早点发现这个事实呢?要不颓丧,要不换种死法或者活法!
不管是《月亮和六便士》还是《刀锋》的主角,我等凡夫俗子都无法望其项背。既不能断舍离,去世界看看,又不能视钱财如粪土,抛锦衣玉食于不顾,最多,希望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拿掉涂了金的镜片,有一颗发现世界的眼睛,有一颗赤子之心。
我希望多一些自处的时间,丢开各种电子设备,安静的看会书,听会音乐,做一套瑜伽,让自己在这个喧闹的世界彻底的安静下来,看一看自己内心的所观所想,只有你越来越安静的时候,你才能在人群中学会如何和自己相处。
我希望多出去看看,不是拍,不是路过,不是为了晒朋友圈,而是真的去看看,即使走不远,就去隔壁那条小巷子,看看路边那块特别的石头,看看树,看看花,看看草,看看那些不是那么震撼,但是你自以为熟悉的景物,也许会发现自己真的不熟。
我希望多做出一些改变,就如同拉里最后的选择,小隐于野,大隐于世,不因世界太大而失望,努力做出自己的改变,我们都把自己当做那个支点的时候,也许真的能撬动整个世界。
衷心希望,我能不顺从人流,能够找到真正的自然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