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菇凉很认真的写了两个要在社群分享的故事,她发给我审核,结果呢她有点失望,因为我建议她重新再写一个故事,婉言表达她写的前两个不叫“故事”,或者说不能叫好故事。这位菇凉就发出一个感慨说:讲故事真难。
其实不仅这位菇凉觉得讲一个好故事难,我自己也觉得很难,我想那些以写故事为生的编剧也不会觉得有多容易,看一下每年电视剧和电影的口碑就知道这些编剧的编故事能力。
按理说,我们不应该觉得讲一个好故事难,因为一方面讲故事时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本能,《人类简史》中写道,几十万年前的智人就是利用讲故事的能力成为了地球上的主宰者;另一方面,前人总结出了各种讲故事的模式,例如坎贝尔总结的英雄之旅的故事模型,普罗第总各界出的36种故事原型,语文老师交给我们的写作心法;最后,我们自己听过无数个故事,当然现实中也在给别人讲着故事。可即使这样 ,我们还是很难讲出一个好故事,这真的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情。
我们很难讲出一个好故事,这和故事的本质有着关系。故事固然有它技术的一面,例如要有“主题、情节、细节、情感、升华”等,但故事更多是感性的一面。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两套系统,一套是理性思维,一套是感性思维。我们可以把理性部分称为左脑,把感性部分称为右脑。虽然左脑和右脑的说法,在神经科学领域有很大争议,我们这里只是做一下指代,让我们更容易理解。
我们最初能想到的故事,产生于右脑,也就是,感性的感受,或者灵光一现,让你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换句话说,故事本来归右脑。
但是,随着讲故事变成一种专业,有了职业编剧,有了职业小说家,情况就麻烦得多了。一方面,讲故事成了一个专业技能,现在好莱坞的编剧在写故事的时候已经精确到多少个字应该出现一个什么桥段,多长时间应该死个人。这么精确的要求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技术活,遵循着所有技能学习的原则:从笨拙模仿到自我创造。所以我们未经训练的时候讲不好一个故事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想到一个故事是左脑,但要把想到的故事按照听众的逻辑讲出来,这就需要调动左脑来思考,当你逼着左脑去做右脑的事,这种自相矛盾会让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很难讲好。
左脑并不擅长把右脑的想法整合出来,怎么办?我们要利用左脑逻辑性很强和很善于总结这两个优势。把我们大量由右脑灵光一现产生的故事,把这些故事的规律加以总结,形成自己的讲故事公式。当然,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的话,就直接借鉴现成的讲故事公式,想办法把自己的故事安插到这个公式里去。
我最喜欢的讲故事公式如下: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
对应的是在讲故事前根据这个公式问自己以下七个问题:
问题1,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2,他的阻碍是什么?
问题3,他如何努力?
问题4,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问题5,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问题6,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问题7,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是不是有了这个公式就一定能讲好一个故事?未必,这就如很多编剧学了一堆技巧,还是写不出好剧本一样。我记得著名编剧六六在一篇文章中写她的一些创作观点,大意就是要把生活认真的过好,要有很精确的生活经验,才能写出打动别人的故事。
讲故事除了要遵照公式之外,关键是要去掌握公式之外的技能。这些技能不是明知识,而是默会知识,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你只有手把手地体会,才能学到。它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愿我们都能通过不断的训练,让自己能够讲出一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