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常识,即咆哮和狂怒,一般都是无用的。
所以咆哮的固定搭配必然是:无能的咆哮。
有涵养的人,会冷静,明确,清晰,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绪。
有能力的人,会直接用行动,让得罪自己的人付出代价。
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狂怒咆哮,因为他们深知这最没用。
比如当年上课时候,有同学捣蛋,一般老师就会发脾气,讽刺说狠话,甚至大喊,直接导致课堂秩序大乱。
但是那名外教没有这么干,而是就说了一句,you are making me very upset, 然后就让这位同学出去了,全程没有任何咆哮怒喊,并把课堂纪律维护的很好。
这就是话术的最基础奥义。
因此,说话的时候,尽可能多用陈述句,不要用反问句,绝对不要用设问句。
例:这个都不会?
改:原来这个你不会呀。
例:知道自己错了不?错哪了?
改:我觉得你做错了,在xx方面。
例:这都做不好?你大学干什么吃的?!
改:你这个做的很差,让我非常生气。
类似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都是一个套路。为什么多用陈述句?
因为沟通的定义是: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所以沟通有几个基础目的:
1, 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 使他人轻易明白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但不论是反问还是设问句,都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只会造成误解,而且更糟糕的是,反问句只会挑唆,刺激对方的情绪,令人生气。设问句则是在玩弄捉弄对方的心理,以显示自己优越高人一等。
无论是刺激情绪、惹人生气,还是显现优越感,都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和目的,反而会减弱沟通的效果。
因为人都是有情绪的,而且人的脑部构造,决定了人的情绪反应一定会比理智反应更快。
所以很多沟通书籍上,都清楚的写着,在面对面沟通时,人的动作神态,包括肢体语言所表达的含义,远远比嘴里说的话,要重要得多。就是因为这些神态动作,能更加直接的影响倾听者的真实情绪。
因此,无论自己情绪多么激动,或者状态多么糟糕,都要尽量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用陈述句的方式,平静陈述出来,尽可能让所表达的意思,简单干脆直接,没有任何情绪的附加。
这样聆听的人,才会关注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沟通是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来发泄情绪。越是大喊大叫,越是无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