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吕弗《四百击》 电影带来的世界57
《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又名《胡作非为》)是Zenith International Films Inc公司发行的剧情片。由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让-皮埃尔·利奥德、帕特里克·奥菲、阿尔贝·雷米、雅克·德米联合主演。该片于1959年6月3日在法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十三岁少年安托万(Antoine Doinel)在学校偷打印机被继父送到青少年罪犯拘留所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提起特吕弗,他更出名的电影是《最后一班地铁》(1981),或者是《日以继夜》(1973),后者还得了奥斯卡奖。但其实这部《四百击》才是特吕弗最重要的作品,原因是,它和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又名《断了气》,1960)被称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发轫之作,载入电影发展史册。
不仅如此,《四百击》还成为一类“童年往事”影片的效法鼻祖,特征都是在一个大历史背景下的童年回忆。此后这类题材的影片层出不穷,且不乏精品,诸如朱塞佩·多纳托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1980)、瑟吉欧·莱昂《美国往事》(1984)、侯孝贤《童年往事》(1986)、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小江《电影往事》(2005)、阿方索·卡隆《罗马》(2019)等等。
“四百击”译自英文“The Four Hundred Blows”,而后者又译自法文“Les Quatre Cents Coups”,这是法国的一句俚语,意思是“一个淘气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驱除恶魔,才能成为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该俚语的意指“青春期的强烈叛逆”,也许译作“无因的反叛”更好。这是一部反映青少年问题的影片,主人公——小男孩安托万因无法忍受学校、家庭、社会的重压而走上叛逆的道路,寻找自己的自由。
一、剧情
13岁的安托万(让-皮埃尔·利奥德饰)是个私生子,与母亲(克莱尔·穆里尔饰)和继父(阿尔贝·雷米饰)同住在巴黎。
安托万有个好朋友叫雷内(帕特里克·奥菲饰),他们同在一所学校读书。安托万功课一直不好,又和老师合不来,有时老师就不准安托万在课间和同学们一起出去休息。他和勒内都很讨厌那个刻板严厉的学校,于是一起逃学。
他们逛游乐场,安托万骑在大转筒上的时候,越来越感觉到眩晕,望着周围的人一片模糊。后来安托万看到他母亲在街上与情夫接吻,为之一惊。安托万回到学校,老师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竟随口谎称母亲死去。
当他的父母来学校戳穿了他的谎言后,老师恍然大悟,随手煽了安托万一记耳光。安托万很生气,他既伤心,又害怕受罚不敢回家,在外过夜。
一天,他做了一篇自鸣得意的文章,老师硬说他是从巴尔扎克的小说中抄来的。他一气之下决心不再上学。勒内把他藏在自己的家中。
一天,安托万深夜潜入他继父的办公室,偷了一台打字机,但是他无法销赃换成现钱,只好又把打字机送回到办公室。然而不料在送回去的半路上,偏偏碰到巡夜的人,结果当场被抓获,人赃俱获。继父很生气,把安托万送上法庭,后送到青少年罪犯拘留所。
安托万受到审讯,同刑事犯和卖淫者关在一起,那里非人性的教育更加变本加厉。在少年管教中心,安托万向心理治疗的女医生诉说了自己不幸的家庭生活。他的母亲来探望,戴了一顶新帽子,安托万隔着桌子看着她。
母亲告诉他,继父再也不管他了。少年管教所里,孩子们在踢足球,突然间,安托万从球场中冲了出来,奔向篱笆,从篱笆下面的一个洞钻了出去,逃走了。警笛响了。一个看守在追踪。安托万不停地跑,他跑过农舍,穿过田野,经过灌木丛边的房子,却没有碰到任何人。
安托万仍旧在跑,从一个坡上滑下来,他看到了大海,正要跨进大海,忽然回过头来,凝视着观众,画面形象随即放大,形成模糊一片。
二、特吕弗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年2月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
特吕弗从小酷爱文学和电影,15岁在巴黎发起电影俱乐部。1953年进入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后在《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任编辑和撰稿人,成为著名影评家。《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1954)被视为新浪潮运动的纲领与宣言;《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1957)预告了“第一人称”影片的到来。
我看过他的电影有《四百击》、《朱尔与吉姆》、《日以继夜》、《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一班地铁》、《隔墙花》等。
据说,特吕弗终身难忘他的童年生活,早年的坎坷经历,被他一遍遍用非常真切自然,而又十分忧郁的影象形式再现出来。这些电影作品呈现了一个叛逆传统、反抗次序的电影艺术家,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1955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出演个人第一部动作片《牧羊犬的攻击》。1959年,凭借自编自导的剧情片《四百击》获得第1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1966年,执导科幻片《华氏451度》,该片获得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1973年,执导剧情片《日以继夜》,该片获得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1979年,执导爱情喜剧片《爱情狂奔》。1981年,凭借爱情片《最后一班地铁》获得第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导演。1983年,执导惊悚悬疑片《激烈的周日》,该片获得第3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他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先驱之一,但跟别的新浪潮导演相比,特吕弗避免了政治化倾向,风格雅俗共赏,显示出雷诺阿等人的影响。他欣赏的好莱坞影人包括希区柯克、霍克斯、约翰·福特和奥逊·威尔斯。他认为电影应该模仿生活,但比真实生活更浪漫化。在某些作品中他也会亮相在银幕上担任演员。
(腾讯网评)在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个极端的处境,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对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生动的把握。而特吕弗也特别的擅长发掘法国女演员的长处。
(新浪娱乐评)弗朗索瓦·特吕弗与戈达尔等新浪潮导演深受巴赞真实电影美学理论和意大利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作品具有强烈的纪实性,浓重的个人传记色彩,形成真实、诚恳的风格特征。他们的作品挑战传统电影观念,否定传统道德,将古典叙述形式与艺术电影的叙述形式融为一体,对于当代世界电影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吕弗在他25年的影像生涯里,一直沿着巴赞引领的道路实施自己的计划,发挥自己的才能,确立自己的目标,诚然,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央视网评)作为一名杰出的电影艺术工作者与思考者,特吕弗是一个有心之人。他将平常写作和拍片时手写的注释、草图、草稿,不同形态的剧本、工作计划、行政单据、书信、图书剪页及评注等,悉数珍存起来,较完好地体现了其艺术人生细致谨慎的一面,方便了后人深入地研究其电影生命。其经常面对媒体采访,或应邀撰文发表,对于这些,他时常认真收集、重新翻阅,以便后来加以修改与润饰加工。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不满足曾经的成就,即便是从前为人们叫好叫座的影片,他也会于若干年后,怀握谦虚冷静的态度承认失败与错误。他以此作为欢欣与自由,寻求超越,与大多荣膺殊荣便沾沾自喜、拒绝质疑的明星大腕们,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1984年10月21日,弗朗索瓦·特吕弗在法国巴黎附近去世。
三、关于《四百击》
1.背景
1940-1950年代,二战结束后的日子里,人们战胜了法西斯,又陷入了反思之中,由此却产生了偏左的思潮。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运动是由政府发起的,为了让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张桌前吃上同一样的饭,大概允许的饭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欧为代表掀起了所谓的狂飙运动。这场运动是由一群年轻人所引发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门,寻找自己的饭碗。
世界电影历来是两大派系的对峙,即美国的顺从电影与欧洲的反抗电影。在上述的那个年代,这个局面极为突出。由于西欧青年学生的反叛精神,使那个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影片。这些影片打破常规,反映的主题也极具个性,属于新浪潮电影艺术中的代表。
2.安托万
特吕弗对安托万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让安托万在他的电影中成长,并成就了著名的“安托万五部曲”,即《四百击》( 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二十岁之恋》( L'amour à vingt ans,1962)、《偷吻》( Baisers volés,1968)、《婚姻生活》( Domicile conjugal,1970)、《爱情狂奔》( L'amour en fuite,1979)。五部电影涵盖了安托万的少年、青年与成年,安托万在电影中完成着自己的成长,他热爱音乐、陷入爱情、失去爱情、走入婚姻……他是另一个特吕弗在电影中的映像。
这个映像当然也属于让-皮埃尔·利奥德,安托万的扮演者,一个无比清澈的演员。对于这样一个为安托万而生的人,人们甚至无法区分谁是谁的替身。虽然利奥德也为戈达尔或新浪潮的其他导演拍戏并因此成为新浪潮电影中最著名的一张脸,但只要看到他干净的眼睛,人们就会相信,他只是安托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