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达尔《精疲力尽》 电影带来的世界56 2023-05-28

戈达尔《精疲力尽》    电影带来的世界56

海报

《精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是1960年上映的法国剧情电影,由让-吕克·戈达尔执导,让-保罗·贝尔蒙多、珍·茜宝等主演。本片和特吕弗的《四百击》同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他们的新浪潮电影风格影响了许多后辈导演及其电影。单说这部《精疲力尽》,就能从美国导演贾木许的《天堂陌影》(1984),中国香港导演王家卫的《阿飞正传》(1990),中国台湾导演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1992)和《爱情万岁》(1994),中国大陆导演贾樟柯的《小武》(1998)等等中看到它的影子。我甚至觉得蔡明亮导演的很多电影都深受《精疲力尽》的影响。

2022年9月13日,让-吕克·戈达尔去世,享年91岁。

戈达尔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他的独特的电影理念、电影作品和电影评论,包括那句名言:“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一、电影故事

几乎身无分文、从意大利归来的米歇尔在马赛偷了一辆美国人的小汽车,沿七号公路向巴黎超速行驶。两个警察骑着摩托车追了上来。米歇尔把车拐进路旁的灌木林,等警察赶到面前时,他拿枪打倒了一个,然后逃之夭夭。

到达巴黎,去找一位姑娘借钱,姑娘说钱不多。米歇尔乘她不备,从她的钱包里偷出一些钱溜掉。米歇尔在大街上遇到正在卖报的美国姑娘帕特丽夏,一个劲儿跟她套近乎,说如何如何爱她,又问她去不去罗马等等。帕特丽夏说她要考大学,否则父母就不会再给她寄钱了。米歇尔只好走开。他打开刚买到的报纸,上面登着警方已查明七号公路杀人凶手的消息。

米歇尔来到旅行社,找一个朋友取钱,得到的却是一张不能提取现款的支票,出于无奈 也就只好拿着这张支票离开。正在这时,来了一位警长和他的助手,查问米歇尔的行踪,那位朋友回说不知道,但他的女秘书却禀告说刚才有人来过。警长一听,火冒三丈,追了出去。

米歇尔请帕特丽夏吃饭,身上却没带多少钱。他谎称去打一个电话,走进一家咖啡店,在洗手间里把一个人击昏在地,从他身上搜出几张钞票。等他回来,帕特丽夏说来不及了,她还得去赴一个约会。米歇尔用车送她去了一家餐馆。帕特丽夏见到了她要找的美国记者,对方送给她一本书,两人亲热地交谈,还拥抱接吻。回到住处,帕特丽夏发现米歇尔正躺在她的床上,问他这是为什么?米歇尔回答说旅馆里已经没有他的房间了。她告诉米歇尔,自己已经怀孕了,是米歇尔的孩子。米歇尔说她真蠢,又提起要她跟他去意大利的事。帕特丽夏没有回答,说她有点害怕。米歇尔一边打电话找欠他钱的人,一边对帕特丽夏说他爱她,但又不像她想的那样。帕特丽夏说其实他并不知道她想什么,她想知道的是他的真心实意。然后,两人钻进被里,不知不觉,已经是正午了。

剧照

帕特丽夏向米歇尔借车外出,米歇尔说要亲自送她去。两人到了街上,帕特丽夏却没看见车,米歇尔谎称在车库里,这就把它开来。他走到另一条街道,盯上了一辆敞篷跑车。等车主人离开后,他堂而皇之地跨进车,把车开走,又带上帕特丽夏在街道上疾驰。帕特丽夏让车稍停,下车办事,米歇尔买来一份报纸,上面登着他的大幅照片,警方正在通缉他这个杀人凶手。有个年轻人站在附近边看报,边瞟着米歇尔。帕特丽夏回来后,米歇尔赶忙开车溜之大吉。那年轻人马上去向警察报告。

米歇尔和帕特丽夏来到奥利机场。帕特丽夏要在这里参加一个记者招待会,米歇尔继续驱车去找那个欠他钱的人。在一个车库里,米歇尔找到了一位买主。谈妥车价后,买主却表示眼下付不出现钱,米歇尔当然不干。买主拿出报纸上刊登的通缉令来威胁他,并乘他打电话时,拔下了他车子的发动机引火线。米歇尔把这个人狠狠地揍了一顿,从他身上搜出一些钱赶紧离开。米歇尔和帕特丽夏要了一辆出租车。不一会儿,米歇尔让车停下,去找欠他钱的人,仍然没有找到。他和帕特丽夏进了一座大楼,又从另一个出口走上另一条街道,把出租车司机甩掉了。

让-保罗·贝尔蒙多饰演米歇尔

帕特丽夏去了报社,这时警长正好来报社找她。警长问她是否认识米歇尔,她摇了摇头。警长告诫她别耍滑头,不说实话就会倒霉,她只好承认她认识此人,但不知道他现在何处。警长要帕特丽夏下次见到米歇尔时一定给他打电话报告。帕特丽夏出了报社,看见米歇尔过来了,立即向他暗示有人跟踪。走了一段路,她跑进一家电影院,然后从侧门溜了出来,在街上与米歇尔会合,去另一家电影院看美国西部片。等到天黑,两人从电影院出来,偷了一辆小车开走了。帕特丽夏对米歇尔说她非常爱他。路过一个加油站,两人又偷了一辆小车轮流着开。在一家咖啡店的露天座里,米歇尔终于找到了他正在找的那个朋友,朋友答应替他兑换支票,又告诉米歇尔可以去他认识的一个瑞典女人家过夜。米歇尔和帕特丽夏到了这个瑞典女人家。米歇尔打了几次电话都不通,就让帕特丽夏去买份报。帕特丽夏出去时接通了警长的电话,报告了米歇尔的住处。回来后,帕特丽夏又向米歇尔实说她已给警察局打了电话,并说她不爱他,不想跟他去意大利。米歇尔虽然大吃一惊,但也没有逃跑的意思,他觉得无所谓,反正一切都完了。

珍·茜宝饰演帕特丽夏

清晨,米歇尔的朋友开车来,把钱还给了他。米歇尔对他说,帕特丽夏已把自己告发,让他赶快离开。他的朋友说可以一起走,米歇尔却声称哪儿也不想去,因为他已经筋疲力尽了。这时警长带人赶到。米歇尔捡起朋友逃走前扔给他的手枪,但警方先开了枪,米歇尔身上连中数弹,可他还是摇摇晃晃地向前跑着,最后在大街的尽头倒下了。帕特丽夏跑过来,望着米歇尔。米歇尔作了几个怪相,说了一句“真可恶”就死了。帕特丽夏回过头来,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着别人发问:“可恶?这是什么意思?”

二、戈达尔简介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1930年12月3日-2022年9月13日),男,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兼瑞士籍导演、编剧、制作人,毕业于索邦大学。

让-吕克·戈达尔

1960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精疲力尽》,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而他也凭借该片获得第1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1962年,凭借剧情片《随心所欲》获得第2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

1965年,执导犯罪片《狂人皮埃罗》,该片获得第3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1969年,执导爱情片《爱情与愤怒》。

1972年,执导剧情片《万事快调》。

1980年,执导剧情片《人人为己》,该片获得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1983年,执导爱情喜剧片《芳名卡门》,该片获得第4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1987年,执导音乐喜剧片《华丽的咏叹》,该片获得第4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1993年,执导剧情片《悲哀于我》。1998年,获得第2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荣誉凯撒奖。

2001年,执导爱情片《爱情研究院》,该片获得第54届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2004年,执导战争片《我们的音乐》。

2010年,执导剧情片《社会主义》,该片参加了第63届戛纳电影节展映。

2014年,执导剧情片《再见语言》,该片获得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三、戈达尔的一生和他的电影世界

戈达尔1930年12月3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富裕的新教家庭。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医生,母亲是一位著名瑞士银行家的女儿。戈达尔认为他父母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他最初想成为一名小说家。

戈达尔在法国和瑞士边界的雷曼湖畔度过了少年时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解放后,他回到巴黎,并于1949年进入索邦大学学习民族学。但是大学期间他一直沉迷于电影,在法国巴黎的“亨利·朗格洛瓦──法国国家电影资料馆”电影资料馆和拉丁区的电影协会中度过了大部分时间。在电影资料馆,他认识了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巴赞(André Bazin),以及一个圈子里的其他电影爱好者——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罗默(Thijs Römer)和里维特(Jacques Rivette)等。1952年,他开始为电影杂志撰写评论,后来成为了巴赞(André Bazin)所创办的《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emas)》的撰稿人,并模仿希区柯克等老前辈,一边进行写作,一边制作自己的短片,为拍摄正式的长篇作品积累经验。

当他父母拒绝从经济上支持他,并希望他承担更多责任时,戈达尔开始从亲人朋友,有时甚至是《电影手册》的办公室那里偷钱。据了解,这种情况持续了五年之久。戈达尔把一部分偷来的钱分给了其他电影人,好友里维特就是通过这些钱完成了首部电影《巴黎属于我们》。戈达尔2007年告诉《卫报》:“我偷钱是为了看电影和拍电影。”后来他开始偷起了他母亲所在公司的钱,并因此而被捕入狱。他父亲在戈达尔同意在精神病院待上几个月之后解救了他。戈达尔与他父母的关系日渐疏远,1954年当他母亲死于一场交通事故时,他都没有回去参加葬礼。

1959年,戈达尔创作了《精疲力尽》的大纲,灵感来自特吕弗给他的一份剪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戈达尔仍以《精疲力尽》以及此后连续拍摄的十几部电影而闻名。

1960年,戈达尔拍摄了第一部长篇电影作品《A BOUT DE SOUFFLE/精疲力尽》,在世界电影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完全无视传统电影理论的拍摄手法带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和安娜·卡利娜结婚以后,以她为主演的“新浪潮”电影代表作一部接一部地问世。戈达尔成为全球最受注目的导演之一。

1967年戈达尔拍摄了政治题材的影片《LA CHINOISE/中国姑娘》之后,很快就与安娜·卡利娜分手并和这部影片的女主角维阿塞姆斯基结为夫妇。1968年朗格洛瓦的解任,戛纳电影节的终止事件,五月风暴等一连串的动荡使戈达尔又转入对反映时政的艺术作品的探讨和研究。他组织了“基卡·维尔托夫小组”,专门制作革命题材的影片。1973年戈达尔离开巴黎,和马里·米维尔在格勒诺布尔共同创建“声音影象”,投入录象时代的新鲜体验。

1979年戈达尔的《SAUVE QUI PEUT (LA VIE)/各自逃生(生活)》公映之后,曾引发了“戈达尔电影已走向商业化”的争议,而他却对这一切置之不理,独自来到瑞士,再次开始了新的冒险。他运用手提摄象机和电影摄影机交替或同时拍摄,力图展现全新的视听世界。在进入新世纪后的今天,戈达尔再出江湖。这次,他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壮观宏大的作品,一部向世人展现了他长达十余年的编排过程和电影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百年历程的作品。这就是《 HISTOIRE(S) DU CINEMA 》──《电影史》。

《精疲力尽》是法国著名导演戈达尔的成名作,也是新浪潮运动的标志性作品之一。《精疲力尽》是最具代表性的早期新浪潮影片:故事略显无序,采用真实场景,拍摄手法随心所欲,剪辑自由,语言文学味道浓重。而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也是标准的新浪潮角色:“没有经济基础的米歇尔性格颓废却珍重感情,帕特莉夏水性扬花并且最终以背叛解决了与米歇尔的关系问题。”

作为戈达尔的第一部长片,《精疲力尽》也可以看作是新浪潮导演们(特别是《电影手册》派)的一次集体行动,当时已经成名的弗朗索瓦·特吕福为影片编写脚本并拉来拍摄资金,克劳德·夏布洛尔担任了执行制片,黑色电影大师让-皮艾尔·梅尔维尔在片中出演了作家一角。

让-吕克·戈达尔

尽管《精疲力尽》一致被认为是戈达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他本人却多次声明自己并不喜欢这部影片,因为那是“为别人而拍的”。

2022年9月13日,戈达尔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罗尔家中,在家人环绕中去世。戈达尔并非死于疾病,而是选择了安乐死,因为他觉得已经精疲力尽,遂决定“求助于自杀”。不知道是否天意,戈达尔——《精疲力尽》。

戈达尔的长期法律顾问让内(Patrick Jeanneret)说,戈达尔患有“多种致残性疾病”,最终选择了协助自杀。让内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道:“他不能像你和我一样生活,所以就像他过往那样,他决定以一种非常清醒的方式说出:‘现在,够了。’”

让内说,戈达尔希望有尊严地死去,“这正是他所做的”。

安乐死在瑞士是受允许和监管的合法自杀方式。

戈达尔去世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发文悼念:“我们失去了一个国宝,一个天才的眼光。”国内知名导演贾樟柯、文牧野等人也先后发文致哀。

随着戈达尔的去世,“法国新浪潮五虎将”已经全部离开,另外四位分别是特吕弗(1984)、夏布洛尔(2010)、侯麦(2010)、里维特(2016),宣告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法国新浪潮最终落幕。

四、新浪潮先锋

戈达尔也许是新浪潮电影人中最具突破性的导演之一,他打破了早期公式化的叙事传统,改写了电影创作的规则。他1960年的第一部长片《精疲力尽》虽然不是第一部新浪潮电影(夏布洛尔1958年的《漂亮的塞尔吉》和特吕弗1958年的《四百击》都在此之前),但却成了这场运动的代表。对戈达尔和他的新浪潮朋友来说,传统法国电影所代表的“质量传统”是一个审美的死胡同,它必须被消灭,以便为新的电影腾出空间。

电影语言的每一次发明都出自偶然,而自大卫·格里菲斯(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之后电影语音没有任何真正的发明创造。此后,电影史经过了漫长的半个世纪,直到戈达尔。因此有人将世界电影史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

《纽约时报》报道称,《精疲力尽》是一个似乎捕捉到了现代生活不连续性和冲突的艺术混合体,它的一半存在于媒体创造的公共世界之中,另一半存在于意识的最深处。在戈达尔后期的更激进表达阶段,他开始暗示其实这两个领域之间没有真正的区别。

影评人布罗迪(Richard Brody)在《一切都是电影:让-吕克·戈达尔的工作生活》(Everything is Cinema: The Working Life of Jean-Luc Godard)一书中写道:“《精疲力尽》之后,电影中的一切艺术表达似乎都有了可能。这部以思维速度移动的电影与之前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同,它似乎是一个人实时思考的现场记录。”他补充说:“同时,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电影界的分水岭。与那个时代的任何其他事件相比,《精疲力尽》更能激励其他导演以一种新的方式拍摄电影,并激发年轻人拍电影的欲望。它立刻让电影成为了新浪潮第一代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

让-吕克·戈达尔

戈达尔的电影中充满了毫不妥协的左翼政治观点。1960年拍摄的《小兵》批评了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中的行为。这部影片也因此在法国影院被禁了三年之久。1960年代末,戈达尔的作品政治色彩更加鲜明。在电影《周末》中,故事人物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进行了嘲弄。在这部电影上映的前一年,法国爆发了标志性的“五月风暴”。而戈达尔对于上个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电影中所描绘的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始终保持了深刻的同情。

包括斯科塞斯、塔伦蒂诺、贝托鲁奇和德帕尔马在内许多知名导演都表示深受戈达尔的影响。塔伦蒂诺将他的制作公司以戈达尔的电影《不法之徒》命名,并曾说对方在执导电影方面对他影响很大。“戈达尔教会了我打破规则的乐趣、自由和喜悦……我认为戈达尔之于电影,就像鲍勃·迪伦之于音乐一样。”塔伦蒂诺说道。《黑天鹅》的导演阿罗诺夫斯基在推特上写道:“我从《精疲力尽》的录像带拷贝中学到了很多……谢谢大师。”

戈达尔与好莱坞长期不和。2010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戈达尔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但他并未出席颁奖典礼。事后当一位采访者问他这个奖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他直言不讳地答道:“没什么。如果学院喜欢这样做,那就让他们这样做吧。”

五、法国新浪潮

新浪潮电影运动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四百击》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凭《四百击》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电影诞生的背景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这个背景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

“新浪潮”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理想幻灭。首先法西斯的垮台,历史性的审判,使得国际上的右派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其后,斯大林的去世,对他的重新评价,又使得左派势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再次使中间派感到失望。这时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当时的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这些年轻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被称为“实际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有这种时代的印痕。

“新浪潮”也有着思想根源,这就是唯意志论、精神分析、存在主义为代表的哲学和文艺理论思潮。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击》(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60)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非政治性的电影。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间,随风在世上漂泊,又随风离开人世。《精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它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善恶的观念。

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

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法国著名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于2010年1月11日在巴黎去世,享年89岁。贾樟柯曾向记者表示,侯麦的离去让他感到很难过,侯麦的电影对他的影响很大,侯麦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

“新浪潮”通常划分为三个部分。

1.巴赞电影手册

第一,对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第二,提出电影应该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包括离奇,幻想)(与好莱坞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有本质的区别)

2.新浪潮电影

主张: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特征: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四百击》(1958),戈达尔《精疲力尽》(1960)

3.左岸派电影

创作特征: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高尔比 《长别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